豬大腸桿菌病病原鑒定及藥敏試驗
來源:豬e網|添加時間:2010年08月30日
豬大腸桿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主要表現為仔豬黃白痢和水腫病。隨著養豬業規模化發展,該病呈上升趨勢,致使仔豬成活率和斷乳窩重降低,嚴重影響了養豬業的發展。由于致病性大腸桿菌存在廣泛的耐藥性,而且血清型多,抗原復雜,給防治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針對某豬場提供的腹瀉嚴重的仔豬黃白痢病料,我們進行了細菌分離鑒定和藥敏試驗,以期為仔豬大腸桿菌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一些技術參考資料。
1、具體方法
(1)病原菌的分離培養:無菌采集具有黃痢、白痢癥狀的仔豬糞便,接種于麥康凱培養基上,37℃溫箱中培養24 小時。挑取紅色中等大小光滑菌落,接種于普通肉湯增菌,置37℃溫箱培養16~18小時,然后將培養物分別劃線接種于麥康凱瓊脂平板和伊紅美藍瓊脂平板進行細菌培養,24 小時后挑取平板上可疑菌落抹片染色鏡檢,后將疑似菌落少許再接種于普通肉湯,供以后試驗用。
(2)生化試驗:糖發酵、M.R、硫化氫、V-P、吲哚試驗等。③藥敏試驗:利用慶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頭孢噻肟、鏈霉素、環丙沙星、恩若沙星、紅霉素等8種藥物按常規紙片法進行。
2、觀察結果
(1)病原菌的形態:觀察到6個疑似菌株在麥康凱瓊脂培養16 小時后均為紅色菌落,在伊紅美藍瓊脂上培養16小時后均為紫黑色帶金屬光澤的中等大小圓形菌落,革蘭氏染色鏡檢均為革蘭氏陰性中等大小桿菌。
(2)生化鑒定:分離的6株細菌都能發酵葡萄糖、麥芽糖和乳糖,并產酸產氣;部分菌株不分解蔗糖,不產生硫化氫,吲哚和甲基紅試驗(M.R)均為陽性,V-P試驗為陰性,由此可判定分離菌株為大腸桿菌。
(3)藥敏試驗:所有分離菌均對丁胺卡那霉素、頭孢噻肟、恩若沙星敏感,而對其他藥物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藥性。
3、結論分析
從豬場分離的6株細菌,經培養特性、形態及生化試驗試驗鑒定,表明均為致病性大腸桿菌。藥敏試驗結果表明6株大腸桿菌對丁胺卡那霉素、頭孢噻肟、恩若沙星敏感,而對其他藥物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藥性。通過對分離菌的藥敏試驗,該豬場選擇敏感的藥物丁胺卡那霉素、頭孢噻肟、恩若沙星進行治療,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某些豬場不能很好地控制該病,這與臨床上濫用抗生素關系密切,導致了大腸桿菌的耐藥性。
綜上所述哪些情形我們需要進行藥敏試驗呢?
(1)對于長期應用抗生素和化學合成藥物的豬場,在發生細菌感染較嚴重并且使用多種抗體素與化學藥物治療無效或者效果不好的豬場進行藥物敏感試驗。
(2)老豬場應定期開展藥物敏感試驗。
(3)每年的藥物保健方案制定之前應進行藥物敏感試驗。
九鼎集團養豬服務中心診斷實驗室不僅能做大腸桿菌的分離與藥敏試驗,還能為客戶提供引起臨床疾病的多種致病性微生物的藥敏試驗,如:鏈球菌、巴氏桿菌、豬丹毒桿菌、副豬嗜血桿菌等,以期幫助廣大客戶做好疾病的防控治療與合理的藥物保健。
責任編輯:張積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