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時,在主產區蘭溪市,相隔了一條蘭江,兩個鄉鎮的枇杷銷售卻是兩樣情形:同樣都是蘭溪枇杷,品質相差無幾,地理位置差不多,土質條件相同,價格卻相差五六倍。
一條自南向北流淌著的蘭江,將蘭溪枇杷基地分成了東西兩部分。蘭江以西是女埠街道,那里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種植枇杷,面積有1.2萬畝,主要分布在虹霓山村和穆塢村,其中穆塢村就有5500畝,素有“華東枇杷第一村”之稱。蘭江以東是馬澗鎮,枇杷種植主要分布在蔣塢、穆澄園等6個村,總面積2000多畝,馬澗農民種植枇杷,更有上百年的歷史。
今天,在蘭江以西的女埠街道虹霓山村枇杷交易市場,記者看到,現場人來人往,十分熱鬧,許多懸掛著江蘇、上海等地車牌的大小車輛,讓這個占地6畝多的市場,顯得十分擁擠。幾個枇杷販銷大戶告訴記者:“白沙枇杷,優等品收購價賣到每斤40元,一般的也有二三十元一斤。”
在這個市場上銷售的枇杷,賣相整齊,主要有兩個品牌,也有兩個統一的“賣主”。它們是虹霓山枇杷專業合作社生產的虹霓山牌枇杷,附近的穆塢村枇杷批發交易市場銷售的,主要是穆塢枇杷專業合作社生產的穆塢牌枇杷。
那么,江對岸的馬澗鎮枇杷價格怎么樣?渡過蘭江,記者來到了馬澗鎮枇杷種植規模最大的蔣塢村。相比對岸的虹霓山交易市場,這里顯得“門前冷落車馬稀”。由于沒有專門的交易市場,蔣塢村的果農把枇杷放到公路兩旁賣,賣枇杷的人不少,來收購的人卻不多。
“好的白沙枇杷,每斤收購價六七元!”誤以為記者是采購商,不少果農趕緊報出價格。
記者打聽到,這里的枇杷售價大都不到10元一斤,差的只有二三元。
即使是這樣的價格,還是不具備吸引力。蔣塢村水果種植大戶胡軍明對記者說:“枇杷收購商時來時不來,不少農戶只好挑到對岸的穆塢村和虹霓山村去賣。”在連接蘭江東西兩岸的匯潭渡口,在輪渡上的船老大告訴記者,這些天,每天總有三四十擔枇杷,從他的船渡到對岸的虹霓山村的市場去。
馬澗枇杷基地與女埠街道的穆塢、虹霓山枇杷基地,直線距離只有30公里,為何售價會相差六七倍之多呢?有上百年歷史的馬澗枇杷,為何敵不過“資歷”輕得多的女埠枇杷?
記者今天在兩個鎮枇杷生產村的地頭踏看了一圈,發現兩邊的交通便利條件和土質狀況相差無幾。
在女埠街道農技站站長童樹松指引下,記者走進了虹霓山村枇杷基地。在這個位于當地白露山山麓的1500畝枇杷基地,所有的枇杷都種在一條條寬度約3米的水平梯田上,從山腳到山頂,還有一條6米寬的水泥路連接著,園內安裝了滴灌和引蟲燈,一些枇杷已安裝了大棚。
“這是目前枇杷最先進的栽培模式之一。”童樹松介紹說,這個基地基礎點就很高,枇杷栽培在水平帶上,以利于水土保持及病蟲害防治等各項生產管理工作;高標準水泥林道,可以方便水肥運輸和游客采摘。此外,這里對枇杷苗的品種品質、有機肥使用,甚至栽培深度都有嚴格要求。
當地種植大戶童國新告訴記者說:“在合作社管理下,我們枇杷園實行統一管理,統一施有機肥,疏花疏果,嚴格控制每棵樹掛果的個數。在成熟期前,利用滴灌等控制土壤的適度,有的農戶還實行套袋管理。”高標準的生產管理,讓這里的枇杷品質大大提高。樹枝掛的枇杷,個頭勻稱,色澤光鮮,甜度高,品相好,質量穩定,優果率超過一半。
相比之下,馬澗鎮的種植水平就低了不少。即使在種植規模最大的馬澗鎮蔣塢村也達不到對岸的標準。在胡軍明的指引下,記者找到了該村的枇杷果園。據他說,他們村粗略算算,枇杷起碼有六七百畝,但記者幾乎看不到大面積連片種植的枇杷,而是零零碎碎分散種植,枇杷林里還夾帶著楊梅、柿子等其他水果。
一家一戶種的傳統模式影響了市場的開拓。在馬澗鎮的枇杷產區,果農銷售枇杷方式就是提籃叫賣:在車流多公路上,記者看到不少果農撐一個遮陽棚,下面擺著十多筐枇杷叫賣。在路邊設攤的當地果農胡美利對記者說:“我們這里和女埠那邊不好比,一天賺上百來元已很高興了。”
“因為一家一戶枇杷品質不穩定,很少有收購商到這邊來收購。”馬澗鎮農技站站長章慶輝說。虹霓山村的一位販銷戶就很有體會。他說,盡管馬澗這邊收枇杷價格便宜得多,但是要收到品質均勻的枇杷很困難,往往收過來貌似優等的枇杷,結果總有許多是此等品。相反,在女埠,就幾乎沒有這個問題了。上海、江蘇、杭州等地市場回頭客就高。
優質高價,讓農民賺了錢。賺了錢,合作社帶領農民加大投入力度,打出響亮的自有品牌,并且年年派出人員赴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搞促銷,擴大知名度。這幾年,穆塢村還注重挖掘枇杷文化,專門請蘭溪、金華等地畫家,來枇杷園寫生畫畫。同時,他們還投資修建觀光設施,吸引著一撥一撥人觀光旅游。
如今,女埠的枇杷在長三角地?已經小有名氣。虹霓山村黨支部書記童成華告訴記者,外地客商紛至沓來,虹霓山村和穆塢村都已經成了當地枇杷的集散地。為了規范交易,合作社因勢利導,投資數十萬元建起標準的交易市場,質量檢驗部門、專門管理的人員、停車場等一應俱全。最近,這兩個市場每天的成交額在百萬元以上。
責任編輯:魏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