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甘肅降雨量極小。苦水鎮苦水街村的劉樹平數十天以來,都在田地里采摘玫瑰。雖然戴著遮陽的草帽,脖子上掛著擦汗的毛巾,她的臉被太陽曬得通紅,黝黑的手臂被帶刺的玫瑰劃滿傷痕。
甘肅省永登縣苦水鎮曾是古絲綢之路要沖,現為中國著名的“玫瑰之鄉”。每逢花期,苦水鎮每家每戶門前和院落都曬著玫瑰。苦水村民把采摘下的花蕾送往烘干廠,制成“干玫瑰”,主要用于制茶;玫瑰花則送至煉油廠加工,提煉成玫瑰精油等產品,玫瑰已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這兩天是玫瑰集中開花的日子”,清晨5點剛過,劉樹平便起床準備下地采摘玫瑰。她手腳麻利,手提幾條編織袋、一個竹籃和飯盒,來到自家玫瑰田開始一天的勞作。
“家里6口人,有4個孩子,大女兒剛出嫁,老漢和兒子外出打工很少回來,家里就剩我守著這一畝玫瑰田。”劉樹平邊說邊穿梭在茂密的玫瑰樹叢中,熟練地將玫瑰摘下,放入編織袋中。
每采摘一定數量的玫瑰,劉樹平便坐在田地里將玫瑰花和花蕾分堆裝入袋中。她告訴記者,為保鮮,她每天中午和下午各要送一次鮮花到玫瑰收購點,"有時候花開得多了,根本沒時間吃飯"。
在情人的眼中,盛開的玫瑰象征著濃烈的愛情,可對以玫瑰為經濟來源的村民而言,浪漫的背后有著鮮為人知的艱辛。
1981年,苦水玫瑰科學研究所成立,開啟了當地玫瑰發展歷程,而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蔓延全國,正值鮮花采摘期的苦水,客商絕跡。村民眼睜睜地看著怒放的玫瑰逐一凋零,玫瑰價格一落千丈,從每公斤60元跌至5元,多年來引以為傲的玫瑰成為苦水人肩頭沉重的負擔。
村民張秀珍老人回憶起當時的無奈:“恨不得把玫瑰(樹)全砍了,還能當柴燒。”
事實上,非典過后的幾年時間里,玫瑰價格下滑、深加工技術落后、產量過剩及中間商壓價等原因,使得許多村民砍掉玫瑰樹,改種其他經濟作物。由此苦水玫瑰產量及農民經濟收入銳減,種植面積一度減少近三分之一,直至2006年引進深加工技術后,苦水玫瑰產業逐漸恢復元氣。
經濟困境迫使許多苦水人背井離鄉,到外省打工謀生。劉樹平的丈夫便是其中之一。"光靠一畝地的玫瑰收入肯定不夠,外出打工能補貼家用。"
據了解,苦水街村村民人均每日采摘玫瑰量約25斤,每年約20天的花期,一戶可采摘500至600斤的玫瑰。中間商在各村設立玫瑰收購點,以每斤7到8元不等的價格收購村民的玫瑰后,再每斤加價約1元賣給廠家。而玫瑰工廠加工提煉出來的玫瑰精油每斤價格超過6萬元,利潤豐厚。
直到下午3點,劉樹平才暫停手中的活,打開飯盒吃起午飯。“這玫瑰耐旱,需要充足的陽光才開得好。收成好的年份能賺八九千塊,今年估計不到一半。”她說,受天氣影響,今年玫瑰花期縮短,收入也相對降低。
當地村民“靠天吃飯”,天氣因素很大程度決定苦水玫瑰的長勢,收成又直接影響村民的收入。由于缺乏統一價格監督管理,中間商趁機壓價,導致玫瑰收購價格浮動較大,有時甚至“一天一個價”,讓參與生產活動的村民處于較被動的地位。
責任編輯:魏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