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隴東報|添加時間:2011年01月25日
環縣大力發展全膜雙壟溝播技術、草畜產業、林果種植和勞務輸出,農民的收入逐年增加。2010年末,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達到2709元。科技農業、生態農業、勞務產業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三保險”。
近年來,該縣積極實施增糧安民工程,大力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2010年,全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種植面積達到103.8萬畝,畝產量從397.2公斤提高到460.5公斤,由單一玉米種植推廣到馬鈴薯、豆類、向日葵等。去年秋季,縣上搶抓有利的墑情,一次性秋覆膜90.3萬畝。
該縣在在大力推廣旱作農業新技術的同時,依靠農業科技發展高效農業、設施農業,建成合道、曲子、木缽、環城一線3800畝設施瓜菜示范帶,建成日光蔬菜溫棚200多座,設施瓜菜1008畝,農民收入一年高過一年。木缽鄉關營村北灣組只有269人,建有日光溫室32座、骨架大棚300多畝,僅種菜一項就為全組提供收入100多萬元。目前,全縣已建成以日光溫室、鋼架大棚、中小拱棚等為主的設施瓜菜4500畝,建成瓜菜種植基地6.5萬畝,平均畝收入4000多元。
面對嚴酷的生態環境,環縣既給土地護 “被子”,又要向土地要“票子”,選擇了一條能實現生態與經濟雙贏的農業發展之路。目前,環縣的草畜產業收入、林果業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三分之一,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張“第二道保險”。
縣上先從種植抗逆性極強、具有“牧草之王”美稱的紫花苜蓿入手,調整產業結構。縣上把發展草畜產業作為抗旱抗災的根本大計,大力實施“草畜雙二百萬工程”,提出“草當糧種,羊當豬養,立草為業,引草入田,草田輪作,良性循環”的發展路子,推起了新一輪種草養畜高潮。2007年,在最干旱的南湫鄉一次性種植紫花苜蓿18330畝,完成千畝種植示范點2處、百畝以上種植示范點7處,種草30畝以上的達100多戶,全鄉建羊舍45處。環城鎮城東塬村有14戶農民全部把耕地種成苜蓿,使全村種草面積增加到3000畝,人均達到2畝。
為了實現生態經濟效益,縣上按照“誰栽樹、誰管理、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積極鼓勵群眾發展果園和小林場,并在荒山宜林地的劃撥、苗木供應、技術服務等方面給予特殊照顧。全縣累計建成30畝以上的家庭小林場200多個,10畝以上的家庭小林場1590個,總面積10萬余畝。環縣洪德鄉耿塬畔村陳塬隊戶均林果面積達到20畝,年人均果品收入占到農民純收入的33%以上,逐步走上了“以林養農、以農促林、農林結合、富村富民”的良性循環發展路子。
多年來,環縣把農民增收的希望盯在勞務輸出上,采取宣傳推、培訓促、市場引、典型帶、維權幫等多種工作方式,助推全縣勞務輸出工作。利用冬季閑暇時節,依托縣勞務培訓中心、縣職中和環江電腦培訓基地,以鄉鎮為單位組織農民工進行實用技能等培訓。
如今,環縣的農民工遍布全國各地,憑借勤苦、耐勞、誠實、守信的品質,在全國各地都受到用工單位的青睞。“十一五”期間,全縣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28.15萬人次,實現勞務收入14.344億元,僅2010年,全縣輸轉城鄉富余勞動力5.913萬人,組織輸轉3.58萬人,創勞務收入5.3億元。
責任編輯:王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