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甘肅經濟日報|添加時間:2011年01月25日
有人說,文縣的山很高,高的就像一個個堅強挺立的漢子;藏鄉老人楊玉清說,文縣很美,雖然兩年前的那場地震將他們祖輩棲身的家園夷為平地,但兩年后的他們,在黨的關懷下住進了“天堂”!
把新家園比作天堂,這話一點也不為過!老人原來住著三間破土屋,打他記事起,房子除了把以前蓋在屋頂上用來遮擋風雨的洋麥秸稈換成青瓦,唯一換了模樣的就是墻體有點傾斜,大墻后背的土坯掉去了一大片。但是苦于家庭經濟拮據沒錢維修,一家三代人擠在那樣的危房里一住又是幾十年。
雖然,無情的地震災難讓他們瞬間無家可歸,但是兩年后的他們卻從山腰搬到了山下,住進了政府統一為他們修建的楊志山新村。老人說,這樣的房子他做夢也沒有想過,有專家也同樣斷言,這樣的房子,把當地農村住宿條件的改善,至少向前推進了30年!
其實,像楊志山這樣遭受地震災害并列入集中重建的村莊在文縣就有123個 ,這一比例占到了文縣所有村莊數的將近一半。
泥土中踐行“執政為民”
兩年多來,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熱潮席卷了大江南北,文縣緊抓這一契機,堅持將學習實踐活動與完善思路相結合,把災后重建現場作為學習實踐活動開展調查研究的主戰場,組織黨員干部緊緊圍繞災后恢復重建,進村入戶開展調查研究,深刻查找災后重建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幫助123個村完善了災后重建思路,指導9500多戶重建戶制定了規劃設計。
為了解決建筑技工緊缺難題,當年3月23日,文縣邀請建筑專家對全縣450多名駐村黨員干部開展了災后重建知識和技能培訓,使駐村黨員干部既當災后重建指導員,又當技術員。同時,積極籌措資金,集中培訓建筑技術農民工1100名,從根本上解決了災后重建技術力量薄弱的難題。
另外,文縣還從解決實際困難出發,組織全體機關黨員干部深入受災村,每個副縣級干部聯系一個鄉鎮、主抓一個重災村,每個縣直單位包抓一個受災村,每個科級干部包抓一戶受災困難群眾,每個黨員干部包抓一個受災農戶。在幫扶活動開展期間,共幫助受災群眾解決實際困難3500多件。
與此同時,該縣學用結合,創新出了就地統規重建、易地搬遷重建、村組合并易地重建、下山入川統分結合易地重建、零星分散重建“五種模式”,既節約了土地,又保護了生態,更預防了地質災害,走出了一條尊重群眾意愿、符合文縣實際、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重建之路。
一份人民滿意的答卷
2010年,是文縣災后重建的關鍵年,也是該縣三年災后重建任務兩年全面完成的攻堅年。
這一年,文縣在基本完成農村居民住房重建的同時,將災后重建的重點放在城鎮居民住房、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恢復重建上,同時健全包抓機制,加快建設進度,強化督查考核。截至目前,全縣累計開工重建項目650項,竣工560項,累計完成投資53.46億元。3萬多戶農村居民住房重建戶建起了新家園,100多個農村集中重建點基本建成,并啟動實施了40個災后重建重點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7173戶城鎮居民住房維修任務全面完成,5353戶城鎮居民住房重建戶全部開工,竣工5012戶。同時堅持資金優先保證、土地優先供應、建設條件優先提供、領導力量優先保障的原則,進一步加快學校、醫院重建進度,103所重建學校全部開工,目前已有97所竣工,6所正在建設之中;29所重建醫療機構已竣工26所,3所在建。新開工建設的十項基層政權項目,目前4項已建成使用,6項正在加緊建設之中。包括韓家壩機關單位災后重建和縣公安局、中醫院、等11棟辦公樓和業務樓正在穩步推進。基礎設施、農村建設、城鎮體系、生產力布局和產業調整、市場服務體系、生態環境、防災減災等重建項目取得了新的進展。深圳市直接援建的9個項目全部建成,27項省統籌項目,已建成16項,在建11項。
兩年多來,全縣廣大干部群眾攻堅克難、堅韌奮斗、感恩奮進,煥發出面對困難、戰勝困難,面向未來、創造未來的巨大力量!
災區群眾正向“小康”邁進
如今,絕大部分重建后的新村,都是寬闊平坦的馬路,窗明幾凈的新房,花團錦族的村容村貌,新式家電一應俱全的新居。和兩年前那個到處“土的掉渣”的村落相比,完全“換了人間”!
然而,如何讓遷入新居的村民擺脫傳統種植模式,依托當地優勢資源快速發家致富,再次成為當地黨委政府同步開拓的課題。
茶葉、核桃、花生、枇杷、水產養殖,被中廟鄉群眾譽為當地特色產業的“五朵金花”。在災后重建的兩年中,文縣加大當地產業結構構調整力度,大力扶持農民發展茶葉、核桃、花生、枇杷、水產養殖,加快了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
“5·12”地震重災區中廟鄉,就是文縣地震后大力實施結構調整,力促農民增收的一個典型縮影。
兩年多來,文縣充分發揮中廟適宜種茶的優勢,大力實施3000畝龍井43號茶園建設項目,新發展茶園2100畝,全鄉茶園總面積達到1.1萬畝,遍布全鄉19個行政村、5個流域,僅茶葉一項每年為農民增收1000多萬元。
與此同時,該鄉還扶持聯豐、木家壩等村農民發展核桃1500畝,全鄉核桃總面積達到5600多畝,今年核桃年產量首次突破了100噸,暢銷四川、陜西等地,僅此一項為農民增收600多萬元,戶均收入超千元,有的核桃種植大戶年收入三四千元。
枇杷是中廟新興特色產業,近年來從四川調運枇杷苗130萬株,在肖家壩等村規模栽種500畝,全鄉2000畝枇杷園的建設正在實施當中。
另外,中廟抓住麒麟寺水電站建設的機遇,扶持庫區農民發展利用庫區水面發展水產養殖,已扶持麒麟寺社、漩灘兩個社發展冷水魚養殖網箱230多個。
坐落在白龍江畔余家灣村,充分發揮與四川青川縣姚渡鎮隔江相望和毗鄰陜西寧強縣的地理優勢,災后重建中引導和幫扶村民建起集商品銷售、餐飲服務、汽車修理、機電裝配、農副產品集散、文化娛樂為一體的邊界商貿一條街,為全村132戶群眾開創新生活奠定了基礎。
目前,當地幾家民間企業家投資1670多萬元,正在余家灣村旁蘭海(武罐)高速公路出口、蘭渝鐵路過境處,建設面積52畝的物流中心,建成后將成為集托運出租、大型停車場、商貿市場等為一體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