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的農家小院整潔舒適,房前屋后花木掩映、生機勃勃,寬闊筆直的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自來水接通了、路燈亮起來了、沼氣灶點燃了……武山的鄉村面貌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近年來,該縣積極探索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新農村建設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產業培育,促進農民增收
堅持把發展產業貫穿到新農村建設的全過程,重點引導和支持發展蔬菜、洋芋、畜牧、勞務主導產業。至2010年,蔬菜種植面積達到28萬畝,總產量達73萬噸,總產值6.8億元,蔬菜收入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3%。優質洋芋種植面積達到25.2萬畝,總產值5.5億元。全縣畜禽飼養量達到211.5萬頭(只),總產值4.8億元。勞務收入達7.9億元,在廣大山區,勞務收入占到了農民純收入的64%,勞務產業成為農民群眾致富增收的“鐵桿莊稼”。
夯實基礎,改善生產條件
以加快實現“五化”目標為重點,持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全縣已硬化了265個村的村莊道路,78%的行政村實現了村內道路水泥化,85%的農村人口走上了水泥路,直接受益人口達36萬人。節水灌面達到10萬畝,興修優質梯田4.6萬畝,建成沼氣2240眼,村級后續服務網點30個,完成退耕還林等各類造林2.4萬畝,完成各類建設項目80多項,6個建制鎮人口達到28萬人,實施龍臺、樺林、咀頭、榆盤、溫泉等鄉政府駐地村改造,加快了城鎮化進程。
改善民生,構建和諧社會
始終把改善民生和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堅持興辦惠民實事,努力解決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使農村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6%。在全縣基層衛生院實行了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7.63%。建成了13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和100個農家書屋;完成了542個自然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建設,完成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23.9萬人,加快農村危舊房改造,落實補助資金1065萬元,改造1690戶。
強化培訓,實現整體提高
堅持把加快新型農民培育作為建設新農村的基礎性工程來抓,建立了縣鄉村聯動的科技培訓體系,依托“陽光工程”等項目,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對農民進行農業科技、勞動技能、經營管理等知識的培訓,進一步提高了廣大群眾創業致富的本領。大力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采取文藝演出進村、文化活動進社、文明生活進戶等活動,使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
試點示范,典型引導提升
結合當地實際,突出地域特色,探索出了以馬力鎮北順村為代表的產業支撐型、以洛門鎮大柳村為代表的城郊帶動型、以灘歌鎮代磨村為代表的舊村整治型、以四門鎮三衙村為代表的易地搬遷型、以山丹鄉車川村為代表的新村建設型五種新農村建設模式。2010年,新一輪試點工作確定的8個試點村共完成各類投資3277萬元。試點村在改善基礎條件、整治村容村貌、推進產業發展、發展社會事業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制度創新,探索機制體制
依托8個省級試點村,把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農村綜合改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農村民主管理作為制度建設和創新的工作重點。探索土地集約化經營的思路和模式,流轉土地2.3萬畝,合同確認面積1.04萬畝。發展無公害設施蔬菜基地,在農業投入保障制度建設上取得了新突破,輻射帶動了新農村建設縱深發展。通過加強科技推廣、農產品流通、農業標準化等農業綜合服務體系建設,促進了農產品營銷和標準化生產。依托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將貧困人口納入最低生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