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是傳統的農業大市,農業是全市經濟的基礎支撐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但在當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發生重大變化的大背景下,僅僅依靠現有的生產經營模式和生產技術條件,已無法實現農業持續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唯一的選擇就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以現代農業的大發展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協調可持續發展。
黨的十七大作出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的動力。當前,張掖上下謀劃現代農業、培育特色產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近年來的實踐證明,發展現代農業是新時期構筑農業新優勢的現實途徑。要重現張掖農業的新輝煌,就必須堅持現代農業方向不動搖,圍繞高效、節水、優質、安全的目標,大力推進標準化、品牌化、集約化進程,全面提升農業發展水平。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突出把握好以下幾個重點。
一、大力發展特色優勢農業
注重發揮特有的自然資源優勢、勞動力成本優勢、地理環境優勢以及后發優勢,用區域內獨特的農業資源開發名特優新產品,并將其轉化為特色商品。借助國家和省上支持“張武定”建設特色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的政策機遇,做大做強以玉米制種、馬鈴薯、蔬菜、肉牛、輕工原料為重點的特色優勢產業,力爭通過3年—5年的努力,把張掖打造成區域布局合理、專業化分工明確、品牌競爭力強的全國最大最優的雜交玉米制種基地、西部領先的優質肉牛生產加工基地、面向港澳和中亞市場的綠色蔬菜基地、西部地區加工型馬鈴薯生產和種薯繁育基地、西北高海拔地區反季節設施葡萄基地。打破地域界限,整合行政推動力、企業創新力和市場驅動力,集中打造金張掖玉米種子、肉牛、蔬菜、紅地球葡萄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質產品和優勢品牌,力求做到全市一個標準、一個名稱、一個品牌,提升區域特色經濟檔次,提高農產品產出效益和市場占有率。依托現有龍頭加工企業,鞏固發展“龍頭+基地+協會+農戶”的經營模式,把千家萬戶的小生產和千變萬化的大市場聯結起來,提高規模化生產能力和水平,促進農產品多層次加工增值,延長產業鏈條,實現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生產,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二、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
發展設施農業,有利于發揮資源優勢、培育區域特色產業,有利于緩解日益突出的用水矛盾,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也有利于拓寬生產領域,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充分利用張掖水土光熱資源,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原則,科學規劃布局,規范標準生產,推廣配套技術,主攻單棚效益,帶動規模擴展,加速“三品”(無公害、綠色、有機)開發,培育名優品牌,突出抓好高效節水日光溫室、鋼架大棚連片建造、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建設等現代農業示范工程,在有限的土地和水資源條件下,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效益,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民收入大幅度增長。
三、大力發展現代循環農業
循環農業摒棄了常規農業一味追求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生產方式,注重建立資源利用高效率、外部投入最低化、污染排放最少化的生產目標,從整體角度構建農業及其相關產業的物質循環產業體系。發展循環農業,就是要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農業生產,突出“節約、保護、利用、拓展”四個環節,依托張掖循環經濟示范園,積極推廣種養結合、農畜結合、林牧結合的生態立體農業循環模式,種植帶動養殖,養殖催生加工,加工反哺種植,努力打造以龍頭企業為依托的“種植養殖—加工—綜合利用”循環農業產業鏈,實現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業鏈條生態化、廢物循環再生化。
四、大力發展現代高效節水農業
水資源是張掖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解決水資源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水資源利用率,通過農業節水,騰出用水空間支持工業發展和生態保護。進一步鞏固擴大張掖作為全國北方干旱地區節水型社會建設示范市的先進成果,以節水農業為導向,以水資源節約、循環利用為重點,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基本農田建設和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力度,全面推廣低壓管灌、滴灌、噴灌、壟膜溝灌等現代節水技術和設施,大力發展現代高效節水農業,探索實踐節水、高效、種養加一體化、多層次產業循環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
責任編輯:魏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