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五分之一鮭鱒魚產自甘肅——高原冷水漁業創造的神話
|
來源:|添加時間:2011年05月27日 15:39:53|作者:唐華偉
|
昨日,記者從甘肅省漁業技術推廣總站獲悉,我省冷水資源豐富,以祁連山雪水匯聚的泉水,年動態儲存量達10億立方米。黃河干流上的劉家峽水庫總面積16萬畝,在此養殖的260畝鮭鱒魚,2010年產量1800噸,占全國產量的1/5,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首位。
鮭鱒魚不是特指某一種魚,而是鮭魚和鱒魚的統稱。鮭鱒魚類因其只能在低溫水域中繁衍生長被稱為冷水魚。鮭鱒魚生長在水質清澈、溶氧含量高的山區流水水域,以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而聞名,加上其無可比擬的口感和誘人的橘紅肉色,享有“水中人參”美譽。人們之所以將如此多的鮭科魚類籠統地稱之為鮭鱒魚,在很大程度上與大西洋鮭和虹鱒這兩種魚在鮭鱒魚類總產量中一直占有絕對優勢有關。 甘肅黃河、長江、內陸河豐富的冷水資源,為發展鮭鱒魚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目前,我省鮭鱒魚養殖品種發展到虹鱒、金鱒、大西洋鮭、鱘魚等多個品種,成為最具潛力的特色漁業。在永靖太極湖、永昌金川峽、天水馬跑泉等養殖基地發展休閑漁業,垂釣、燒烤鮭鱒魚已經成為旅游景點一道特色水產品,年燒烤量達600噸以上。農業部投資250萬元建立的鮭鱒魚引種育種中心,從美國引進三倍體三文魚,前期60噸已打入上海、武漢市場。 “十二五”期間,我省將充分利用廣袤的冷水資源,發揮水產養殖技術優勢,以河西走廊和黃河流域為高原冷水魚產業帶,發展獨具地方特色的鮭鱒魚養殖。同時,我省將利用自主開發出的金鱒、網箱養殖三倍體虹鱒、深加工鱒魚籽等鮭鱒魚養殖技術優勢,設立鮭鱒魚產業技術體系,把省內所有鱒魚專家都納入到體系,聯合攻關,推動我省高原冷水魚產業化發展。預計“十二五”末我省高原冷水魚產量突破1萬噸,實現產值3億元,打造高原冷水魚養殖強省。 A “巧借”風水寶地打造冷水魚活魚庫 碧波蕩漾的劉家峽水庫,網箱內歡快暢游著金黃、彤紅的金鱒、虹鱒魚;水質清澈的永昌縣南泉、北海子,體色艷麗的七彩鮭、三文魚爭相搶食,這些被譽為“水中人參”的鮭鱒魚,成為我省獨有的特色漁業。 跟隨省領軍人才、正高級工程師、省漁業總站的總工程師邵東宏,記者來到劉家峽水庫漁場。該漁場位于劉家峽水庫庫區鹽溝內,距永靖縣城15公里,現在養殖面積3300平方米,建有休閑觀光平臺。 邵東宏,甘肅省水產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水產學會科普委員會委員。曾承擔實施河蟹養殖示范推廣項目,結束了甘肅無河蟹養殖的歷史;主持虹鱒變異品種項目研究,經農業部全國水產原良種委員會審定定名為——甘肅金鱒,填補了甘肅空白,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說起鮭鱒魚養殖,就不得不提甘肅的冷水資源!”邵東宏介紹,鮭鱒魚對水質環境要求非常高,水溫不能超過20℃,水質必須清澈無污染物,而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是把能否使虹鱒魚存活做為判斷水源是否污染的重要標志。 甘肅省地處西北內陸地區,水資源相對缺乏。但是,由于地理和氣候的原因,我省的冷水資源豐富,且類型多樣,為大面積養殖鮭鱒魚提供了“風水寶地”。 包括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地區,祁連山上融化的雪水滲入地下后,在盆地的底部受到壓力作用,又復涌出地面,形成泉水。水質良好,水溫常年變化在7-10℃。而低溫型水庫,有黃河干流的劉家峽水庫、白水江漢坪咀水庫等。這些水庫水質清澈,是網箱養殖鮭鱒魚的理想場所。 “這邊主要養殖虹鱒、虹鱒三倍體、金鱒和鱘魚等冷水性名優魚類,是生產無公害冷水魚類的養殖示范基地,也是養殖魚類的活魚庫。”看著正在起網捕撈的漁工,邵東宏笑著介紹說:“三倍體大型虹鱒、大西洋鮭、太平洋鮭等個體較大的鮭鱒魚,商品名為三文魚,是國際上最受歡迎的魚類。” 而在網箱不遠處,就是水上加工車間,鮮魚將在這里進行清洗處理、冷凍裝盒等流水線作業,再用冷藏車送往150公里外的蘭州中川機場。 “最遲到晚上,我們的虹鱒三文魚就能端上廣州等南方人的餐桌了!” B 從“挖塘養魚”到“特色養殖”決策者成竹在胸 “其實,甘肅的漁業發展,最早是采取貼息貸款,有償投資等辦法,鼓勵農民們挖塘養魚。”省漁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水產研究員李勤慎談起甘肅漁業發展很是感慨。 李勤慎,甘肅省“555創新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甘肅省水產學會副理事長,甘肅省領軍人才第一層次人選。曾主持《甘肅省名特優品種引進與推廣》項目,獲農業部農牧漁業“豐收計劃”三等獎。 “甘肅漁業發展可以說是起步晚,發展快;養殖區域分散規模小,但品種多。”李勤慎這位見證產業發展的“漁業人”談起來如數家珍地說,從1986年—2007年,水產養殖品種多達20個。期間,水產養殖品種結構可分為大宗水產品、特色水產品兩大類。 “省委、省政府始終把養殖冷水性鮭鱒魚作為漁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口來抓,加大對特色漁業的投入和支持力度,農業部還將我省列為鮭鱒魚的出口基地。”李勤慎介紹,自2008年起,鮭鱒魚產業被省委省政府列為《促農增收六大行動》支柱產業,列為二十二個重點發展特色產業之一;2009年起,中央將漁業機械列為農機補貼的范圍。 從“挖塘養魚”到“菜籃子”工程,再到新品種養殖,記者無處不感到甘肅發展冷水經濟“大思集廣、謀定而成”的決策軌跡,甘肅的決策者對養“漁”已是成竹在胸。 甘肅“魚兒”缺個領頭的龍王 經過“十一五”的發展,甘肅以鮭鱒魚為主的特色漁業由單一的養殖業,已延伸到加工、銷售產業鏈條。鮭鱒魚加工產品延伸到鮮魚片、魚餃、魚豆腐等產品。 劉家峽水庫三文魚和鱒魚籽的生產,為鮭鱒魚外銷和延長產業鏈找到了出路。同時,隴南大鯢養殖采取公司+農戶的模式,成功解決了大鯢人工繁殖、庭院養殖的許多鏈接模式。 但是,甘肅以冷水魚為代表的漁業產業還存在不少問題,急需解決! A有市場,沒產品 缺“龍頭”少“品牌” “我省現有的國家級鮭鱒魚繁育場只有一個,省級鮭鱒魚良種場也是一個。”面對問題,邵東宏很是著急:一方面現有的良種場不能滿足較大的養殖規模,另一方面養殖戶良種意識淡薄,為了降低成本,大多從沒有資質的繁殖場采購苗種進行養殖,養殖過程中,采取傳統的粗養方式喂養,對新的養殖技術不重視,養殖效益不高。加之,我省的鮭鱒魚產品,由于鮮活長距離運輸成活率低、加工能力滯后等原因,外銷量有限,嚴重影響了水產品向周邊市場拓展。 “而后果就是‘有市場,卻提供不了產品’,產品市場拓展不行。”邵東宏表示,根據估算,全國的鮭鱒魚一年的產量不到1萬噸,甘肅占全國產量的1/5。而于此相對的是,國內市場上的鮭鱒魚產品需求約為10多萬噸,90%以上的消費主要依賴進口。 同時,鮭鱒魚組織化程度有待提高。我省水資源分布不均衡,特色漁業養殖區域分布零散,以一家一戶的生產為主,信息渠道不暢,養殖戶無法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生產,生產難以形成規模。 目前,投資渠道單一,農戶投資多,國家投資缺少,我省鮭鱒魚養殖只能維持簡單的再生產,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的新技術、新品種開發、推廣的投入明顯不足,尤其是水產品加工業、休閑漁業方面的投入至今仍是空白。 “可以說,甘肅特色漁業產業化發展的基礎比較好,就是缺少‘品牌’。”邵東宏提出,需要通過對品牌和具有輻射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整合,將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者與大市場連接起來。 B打造蘭州為“龍頭”酒泉為“龍尾”產業帶 “讓我們沒想到的是此次出臺的‘國扶47條’,將鮭鱒魚列為甘肅突出發展特色優勢農業的范圍,而這必將為我省‘十二五’特色漁業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邵東宏表示,鮭鱒魚將成為我省特色漁業未來發展的主方向。 目前,在多方努力下,我省漁業養殖區域布局初具規模。河西以張掖、酒泉為主的生態漁業養殖基地已具雛形,大水面河蟹養殖、抬田養魚穩步推進。中部以蘭州、白銀、臨夏為主的池塘養殖水平顯著提高,工廠化養魚、溫棚養魚等設施漁業開始起步,隴東、隴南的特色漁業基地已形成氣候。 “‘十二五’期間,我們將實行‘一條魚’工程,‘開發一個品種、形成一個產業、深化一門科學、致富一方群眾’的原則,開發利用優勢資源,挖掘市場潛力。”邵東宏介紹,將延長鮭鱒魚養殖產業鏈,推進鮭鱒魚養殖從傳統養殖向現代工業化的養殖方式轉變,提高產業的競爭實力。形成以蘭州為起點,酒泉為末端的河西走廊鮭鱒魚產業帶,以甘南、臨夏、隴南為重點的中南部鮭鱒魚產業帶。 同時,休閑漁業是漁業內部的一項朝陽產業、新興產業,“十二五”期間,我省還將把休閑漁業和觀賞漁業作為漁業增效和漁民增收新的增長點來加以培育和發展。 利用人口密集、經濟發展水平高、消費觀念更新快等優勢,在城郊、市區、景區加快發展以觀賞、垂釣、“漁家樂”為主的休閑漁業,重點建設以省城蘭州和二線城市城郊、重點旅游區休閑漁業,以永靖劉家峽、臨洮、永昌、永登、秦城區、白銀區為主的觀賞魚產業帶和“漁家樂”產業帶,實現漁業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挖潛轉變。 “最關鍵的,我們將扶持各類水產龍頭企業上規模、上水平,形成一批漁業龍頭企業集群,創立一批在市場上叫得響、占有率高的名牌產品。” 不論是老優勢,還是新亮點,甘肅漁業經濟的產業布局,無一不指向“高端、高質、高效”,并著力構筑一個以高新技術為引擎的“冷水鮭鱒魚產業體系”。 甘肅,西北內陸地區,水波澎湃。發展鮭鱒魚養殖經濟,不僅開辟了甘肅掘金“冷水資源”的未來航道,也與“轉方式、調結構”的主旋律相符。如今,甘肅的“冷水鮭鱒魚產業”將揚帆遠航。 |
責任編輯:魏玉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