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蘭州日報|添加時間:2011年01月11日
蘭州市七里河區后山地區溝壑縱橫,自然條件惡劣,農業生產受到極大地限制。但上天賜予了這片土地一個寶貝——蘭州百合。色澤如玉、味極甜美的蘭州百合最適宜生存在海拔2000-2600米,土層深厚、質地疏松、冷涼溫潤、晝夜溫差的“二陰”山區。我國著名植物分類學家孔憲武教授評價:“蘭州百合味極甜美,纖維很少,又毫無苦味,不但聞名全國,亦堪稱世界第一。”國家工商總局已將“蘭州百合”證明商標授予七里河區,國家質檢總局要對蘭州百合原產地域進行長期保護,蘭州百合產業化也被列為“國家山區農業產業化試點示范項目”。
但由于蘭州百合采用無性繁殖的方法擴大繁育,即以百合莖稈地下部分側生的小鱗莖種作種球,這樣長期種植,種球自然退化或異化,引起。要做大做強產業,保質將是蘭州百合面臨的第一大難題。否則,“蘭州百合”這一金字招牌的含金量將會大打折扣,百合產業也將無從談起。
百合產業
十年一劫
回顧近30年蘭州百合的發展之路,不難發現,10年左右就會出現一次大的波動:1983年,七里河全區百合種植面積達到4488畝,產量達72萬公斤,周邊的榆中、皋蘭、永登、西固等縣區也開始引種百合。
隨著蘭州百合聲名鵲起,1987年,香港雅逸公司購買冷藏車介入蘭州百合的運銷,并生產真空包裝鮮百合,這大大刺激了蘭州百合的生產,蘭州百合開始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當年,七里河區種植百合面積達到1.68萬畝,總產量達722萬公斤,加上榆中、西固等地的發展,蘭州市百合總面積達3萬多畝,留床面積大增,總產量超過750萬公斤。
從1988年開始,由于加工能力有限,市場開發不足,加之盲目栽種劣質“千字頭”百合導致商品百合質量下降,蘭州百合出現了“賣難、價跌”的局面,種植面積開始逐年下降,到1991年,七里河區種植面積僅有0.64萬畝,留床面積銳減,總產量僅有373萬公斤。
1992年至2001年,經過9年的恢復,百合價格不斷上漲,最高時商品百合每公斤達17元,刺激了百合種植規模又一輪不斷擴大與加工企業的盲目興建。2001年,七里河區7個鄉(鎮)48個行政村8200多戶種植百合3.93萬畝,加工企業達130家之多,蘭州市榆中、永登、皋蘭、西固、城關等縣區面積大增,城市投資者都紛紛租地栽種百合,臨洮、永靖、會寧以及金昌、甘南等地也引種蘭州百合,使全市百合留床面積猛增到6.7萬畝,全省達到10萬畝。
由于盲目擴大面積,種球退化和劣質種球復種影響了蘭州百合的品質,在銷售地質次價低的百合充斥市場,種植戶和加工銷售企業均遭受了致命的虧損。商品百合平均價格降到了每公斤2.8元,百合種植面積開始逐年回落,直到2004年價格才開始緩慢回升。
誰都知道要保證品質,才能保證百合產業健康長久的發展。但百合品質卻因為種種原因而下降,蘭州百合產業也受到了極大的沖擊。“蘭州百合采用無性繁殖的方法擴大繁育,即以百合莖稈地下部分側生的小鱗莖種作種球,這樣長期種植,種球自然退化或異化,引起品質下降。”七里河區農業局產業辦副主任李武國介紹說,“此外,部分農戶受利益驅動的影響,有的重茬連作,有的急功近利選用劣質種球做種,有的在不適宜百合生長的地區種植百合,盲目擴大種植面積,田間管理粗放……這些原因造成百合產品質量下降,也造成百合市場的較大波動。”
“通常,百合種植需3年倒茬,生長周期約需6到7年,最多則達到9年,方可成為合格的商品百合。”在蘭州百合之鄉西果園鎮,主管農業的鎮紀委書記臧緒德說,“正是因為百合這種特殊的生長周期,極大地限制了百合的發展,降低了土地使用效率。”
要讓蘭州百合產業取得長足的發展,保質可謂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據分析,目前,蘭州百合的市場供求再次趨于平衡,價格也開始穩步回升。七里河區農業局建議,要充分利用這次機遇,一方面嚴格控制發展面積,不適宜種植百合的區域堅決不種;另一方面加快解決蘭州百合因種球退化引起的質量、產量下降問題,堅決淘汰“千字頭”母籽,實施百合鱗片繁育示范工程,引導種植農戶優選、優育百合母籽,加強田間科學管理,向質量和產量要效益。
現在,七里河區已委托蘭州大學生命科學院進行百合專項課題研究,希望解決蘭州百合種植方面的倒茬問題,并逐步建立優質種球繁育基地,徹底解決品質退化問題,種植嚴格按照無公害化的要求進行,加強田間管理,使其由粗放型向精細化方向發展,全面提升百合品質。“這項研究已經進行了兩年,根據百合生長周期,最終研究結果將在3年后產生。”
那么,3年之后,蘭州百合將如何突破瓶頸,走向輝煌?請關注本報相關系列報道。
責任編輯:范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