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甘肅經濟日報 |添加時間:2011年01月13日
“走水泥路,喝干凈水,燒沼氣灶,上衛生廁,如今我們也在享受城里人的生活了。”樊家川鄉的樊大爺告訴記者:“我們覺得日子更有奔頭了,建設家鄉勁頭更足了。”
環縣在新農村建設中大膽探索,重點突破,典型示范,形成示范村全力挺進,重點村大力推進,一般村積極跟進的新農村建設新格局,使得全縣新農村建設蓬勃發展,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走出了一條富有環縣特色的新農村建設新路子。
近年來,環縣認真貫徹落實“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針,堅持政府引導、群眾參與、項目支持、部門幫扶、規劃先行、科學發展的工作思路,使新農村建設步入了健康、高速發展的快車道。目前累計完成不同模式的新農村建設試點村13個、示范點21個,惠及7800戶、3.1萬人。
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調結構,強產業,促增收。環縣有近400萬畝耕地,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縣。近年來,該縣立足實際,順應市場,圍繞“北部薯喬葵花,南小麥油豆,山塬梯田全膜玉米,川區設施瓜菜,全縣草畜勞務”的產業布局,大力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著力建設草畜“雙二百萬”(200萬畝人工牧草基地,200萬頭只羊畜)、糧經“雙百萬”(百萬畝全膜玉米,百萬畝優質雜糧)工程,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和產業效益。2010年全縣全膜玉米種植面積達到101.8萬畝,成為全省的種植大縣;以肉絨羊為主的草食畜達到188.06萬頭只,紫花苜蓿留存面積202萬畝,是全省牛羊養殖大縣。主導產業已達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0%以上。試點村走出了各自的特色路,形成各自優勢產業。洪德鄉河連灣村的養羊走出了農戶小規模群體大批量的路子。全村共種植紫花苜蓿3200畝、全膜玉米5000畝, 養羊示范戶達到187戶,發展循環農業示范戶130戶。木缽鎮關營村的設施瓜菜成為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試點區域內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000元以上。曲子鎮雙城村規模種草實現商品化。全年種草銷售收入達800元以上。環城鎮十八里村勞務經濟和第三產業見實效。全村從事非農產業人數占勞動力總數的60%以上,整體人均純收入超過3500元。
圍繞村容整潔,環境美化,抓基礎,升品位,促統籌。該縣始終把整治城鄉面貌,提升人居環境作為工作的重要內容常抓不懈。近兩年,共實施村容村貌和環境整治20鄉115村,促進了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繼環江新區以“一心、三縱、九橫、一帶”為主的4.6平方公里市政規劃建設竣工之后,又啟動了南區7平方公里的新城區建設工程,先后完成各類建設項目150個,累計完成投資10.6億元,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城鎮人口增加到5.8萬人。 甜水鎮整合小城鎮建設、易地移民搬遷等項目資金,拆遷93戶,新建改建街道4條4.4公里、治街商業門店974間、居民新村90戶,配套學校、衛生院、文化廣場、農貿市場及水、電、路、綠化、亮化、排污排洪等設施,與工業園區融為一體,商貿云集,成為環縣北部的旱碼頭;洪德鄉通過招商等方式籌集資金7900萬元,安置農戶123戶,形成“一橫三縱”街道框架 ;樊家川鄉在街道南部整理土地53畝,規劃居民新村50戶,配套硬化、亮化、綠化和通電、通水、通網絡電視等工程,完成從中學、鄉政府到農貿市場、文化廣場、衛生院一體化建設工程,擴大、完善了小城鎮功能。 環城鎮十八里村完成了縣城南關以南城鄉接合部9公里地段的環境整治工程,建成具有環縣民俗特色的城郊型新村1處60戶,配套村部、學校、村衛生所、農家書屋、綜合福利院、文體廣場等公益設施和排污排洪等工程,真正把城市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延伸到農村。曲子鎮雙城村在城區西灘集中規劃建設用地97畝,新建住宅小區1處50戶,配套村部、治安室、文體廣場等設施,新修柏油罩面街道3條,完成主街道、文體廣場、住宅小區硬化、亮化、綠化工程,所有住宅建成后接通電視閉路線、自來水,每戶配套太陽能、衛生廁所,改善了人居環境。洪德鄉連灣村、劉家山村,秦團莊新集子、虎洞鄉魏家河等鄉村,依托當地優勢,堅持因地制宜、亦聚亦散、突出特色、注重實效的原則,把農宅建設與支柱產業開發、促進農民增收相結合,把村容村貌整治與水、電、路、生態建設、能源利用、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相配套,把鄉風文明與教育、文化、衛生、廣電、網絡等公益設施相統籌,打造了一批示范工程。
圍繞鄉風文明,和諧發展,建陣地,倡新風,育新人。按照建新村與育新人協調推進的原則,著力開展新型農民培訓和文明生活方式的倡導。采取依托項目抓培訓、建立陣地常培訓、典型帶動促培訓等方法。同時通過總結典型,同身邊的事教育身邊人等各種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潛移默化、引導農民破除陋俗,樹立文明生活觀念,全縣廣泛開展“四熱愛一提高”教育,共評選“星級文明戶”560戶、“五好家庭”456戶,模范家庭成員3680人。并利用廣播、有線電視廣泛宣傳,組織先進典型巡回報告,使文明新風逐漸深入人心。
圍繞民主管理、村民自治,抓黨建,建班子,激活力。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不斷加快村民自治步伐,積極發揮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凝聚人心的作用。通過抓班子,增強引領發展能力,抓制度,提高了民主管理水平,抓陣地,提升了基層基礎功能,抓保障,激發了村組干部工作熱情, 該縣采取“公推直選”、“兩推一選”等辦法,選派大學生村官141名,儲備村級后備干部人才84名,調整村級班子22個,選拔補充村干部36名,新建村級陣地65處,全縣“五好鄉鎮黨委”達到21%,“五好村黨支部”達到100%。在21個村實施了“萬元年薪公選村支書“工程,村組干部報酬全部由縣財政列支。為807名村干部辦理了養老保險,從村支書招考公務員3名。同時,縣上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的新農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所有試點村都有一名縣級領導聯系,領導小組成員單位都確定了重點扶持村和幫扶項目,試點鄉村都成立了由鄉村組干部及群眾代表參加的項目實施小組,形成分工明確,廣泛參與,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責任編輯:范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