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甘肅經濟日報|添加時間:2010年12月20日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重大項目建設逐年增多,西峰區將失地農民安置工作作為推進項目建設的重要保障,加大各項投入,多方籌集資金,全力加快失地農民安置工作步伐。
安置有序:“日子越過越好了”
在西峰區太陽能城,郝偉在自家的招待所忙碌著,“自從我家地被征了以后,村上給我們分了這棟二層樓,我和我媽合計著開了這家招待所,生意還挺好的,今年我也娶媳婦了,日子越過越好了!”清晨的陽光透過明亮的玻璃窗照在郝偉幸福洋溢的臉上,也照出了他們的幸福生活。
像郝偉這樣幸福的小兩口在西峰區的農村并不少見。為了切實保障群眾根本利益,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西峰區在多次外地調研的基礎上,探索出了“貨幣補償,住房安置,扶持就業,社會保障”四位一體的安置模式,充分考慮土地被征用后失地農民的實際生活狀況,在已建成的經濟適用房內進行安置或實行周轉房、廉租房等形式過渡,做到“被拆者有其居”,并將“貨幣補償安置與留地安置相結合”,確保失地農民的基本生活。
城市遠郊和農村地區采取遷建安置方式,重新安排宅基地建房,由鄉村組主導在居民點內安置;城市邊緣區域由各鄉鎮主導建設農民集中安置小區,不再單獨安排宅基地建房;城市中心區在房地產開發用地中由開發商代建安置用房。進一步規范了土地征收安置補償費的管理、分配及地面附屬物的折價補償標準。
謀生有路:確保生活有保障
在隴東建材市場北側,工人們伴隨著周圍的推土機緊張的忙碌著,隴東建材市場的二期工程正在加緊進行。“當年沒有白花那么多錢去南方考察”,一旁的西街辦秦霸嶺村南門組村民陸大榮樂呵呵的說。南門組支書李有寧介紹說:“隨著隴東建材市場知名度的擴大,已經不能滿足顧客的需求,二期工程完工后將更大規模的進行招商,提高南門組群眾的生活保障經費。”
南門組探索失地農民安置的歷程,只是西峰區的一個縮影,西峰區在失地農民安置過程中走出了獨辟蹊徑的“西峰特色”。為了確保被征地農民“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業、失地不失權”,西峰區在征地補償款中每畝為農戶增加1.5萬元養老保險費和2—3萬元安置點基礎設施配套費,引導農業轉產,農民轉業,鼓勵農民轉為市民,組建新社區。進一步健全完善了戶籍制度,大力提倡并鼓勵農業人口向城鎮轉移,積極探索轉移后農民繼續享受集體收益分紅、醫療、糧食直補、城鎮低保的路子。對在城鎮有固定住所、有穩定生活來源的農民,不受區域限制,全部辦理城鎮戶口,鼓勵農業人口向城鎮轉移。對在城鎮就業、居住和轉為城鎮戶口的群眾與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有效推進了城鎮化進程。同時,允許被征用土地的村組根據需要成立土地集約經營公司,以租賃或入股方式接收村組或村民存量土地,實行集中管理、集約利用、規模經營、收益分成等辦法,解決征遷后土地分散、耕作困難的問題。
宣傳有度:凈化土地出讓市場
土地征收后,如何做到規范高效出讓始終是被征地農民比較關注的一個問題。西峰區通過加大宣傳力度,先后在中國土地市場網以及市區各類新媒體上宣傳推介土地,增加透明度,動員更多用地單位參與土地競拍。
對前期征地中有開發商參與,并與村組群眾私自發生的費用,通過召開鄉村組干部群眾會,核對財務憑證等對借款利息、支付給村組、群眾的補償費用、地勘、設計費用等前期合理的費用進行了確認,并保存了所有原始憑據,給予原用地意向人補償,妥善解決了前期存在的問題,解除了用地意向人與原宗地的經濟關系。并在出讓程序、現場監督以及后續管理等方面加大力度,凈化了土地市場環境,澄清了被征地群眾之前形成的一些錯誤認識,提高了土地出讓價格,增加了政府收入,為把更多的資金分配到民生事業改善、特別是失地農民安置方面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截至目前,全區累計啟動建設失地農民安置小區35處10310戶,已建成22處2400多戶,正在建設13處,其中包括投資近10億元、占地1400多畝的大型失地農民安置城9處,建成后可安置失地農民8000多戶,全面解決失地農民的住房難問題。
責任編輯:王美榮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