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蘭州晚報|添加時間:2010年12月13日
從地頭到超市,菜價翻了好幾番。
甘肅省作為全國農產品生產的主要基地,從去年開始被列為全國“農超對接”試點省份之一。今年3月,省政府下發了《關于開展農超對接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按照規定,至2012年全省“農超對接”試點企業鮮活農產品產地直接采購比例要達到50%以上。那么,蘭州各家零售超市和農民之間如何對接?市民吃上物美價廉的新鮮蔬菜了嗎?近日,記者在榆中、蘭州各家零售超市展開了調查。
參與者少
對接速度過慢
“我們的理解也很簡單,就是直接到田間地頭去收購蔬菜,然后快速運轉到超市,減少層層加價,蔬菜的成本自然降低。”華潤萬家蘭州店行政總監單志剛說,但這樣的目標至今還沒有實現。因為,蔬菜的價格彈性比較大,從供貨商手中購進的蔬菜,如果第二天蔬菜掉價,超市就會虧本。“推進農超對接的速度還是太慢,去年報的項目,如今還沒有批下來。”單志剛說,華潤萬家超市在省外的“農超對接”項目做得都很好,唯獨蘭州的對接慢。單志剛認為我省“農超對接”發展比較緩慢,原因是參與者太少。
菜農不知道
什么是“農超對接”
記者在國芳綜超、華潤萬家、大潤發等大型零售超市了解到,目前均未形成完善的“農超對接”體系。超市的蔬菜采購是通過供貨商直接供貨的。記者在榆中縣采訪時,這里的農民并不知道“農超對接”是什么。榆中縣定遠鎮張老營村村長說,這里是蘭州高原夏菜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但“農超對接”效果并不明顯。張老營村種有西蘭花、蓮花菜、西葫蘆等30多個品種的蔬菜,幾乎全部交給了村里的蔬菜冷庫。
“蘭州蔬菜市場的菜販子,一般都在這些冷庫來提貨。”一位蔬菜冷庫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將蔬菜批發給菜販子后,也要經過幾道手續,到了市場后價格自然就高。采訪中記者得知蘭州的零售超市、菜市場等蔬菜銷售點上,蔬菜幾乎全部由二級或者三級供貨商來供貨。
結賬時間長
影響對接效果
據榆中順源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蔣得輝介紹,榆中有農民合作社140家,他的合作社建庫時向銀行貸款140萬,民間借貸100萬,加上農民的入股,建成了全縣首批農民合作社示范基地。由于本地超市結賬時間長,影響合作社資金鏈,因此這些基地并沒有直接向本地超市供貨,而是由中間商向超市供貨。同時,合作社也在杭州建立了兩個蔬菜銷售點,盡管杭州的供貨方式賺的錢比較少,但運作資金有保障。在調查中記者發現這種現象很普遍,即使一些農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簽訂了合同,但在利益的誘惑下,違約將所產蔬菜賣給市場的大有人在。
“超市門檻高、結賬時間太長,給農民合作社增添了負擔,導致合作社由于資金運轉困難而被迫停業。”市農牧局相關人員說,目前蘭州有農民合作社將近400家,但實現“農超對接”的只有兩家,而且操作中存在很多問題,能否繼續實現“農超對接”,目前很難預料。記者 孫建榮
責任編輯:范世玲
<<<>>>总条数:0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