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甘肅日報 |添加時間:2010年12月07日
5年前說起農家書屋,那還是個新鮮事;5年后再說農家書屋,可算不上什么新聞了。
目前,全省已建成農家書屋一萬多家,覆蓋全省近三分之二的行政村。農家書屋,就那么真真切切地走進了田間村頭,融入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日常生活。
建時,不圖形式
當年想要建設農家書屋的想法并非一時興起,而是省新聞出版局長期思考如何更好地為“三農”服務的結果。之前,他們舉辦過“三農”圖書展銷會、配置過農村小康圖書發行車、出版過《甘肅省農村小康圖書建設叢書》、啟動過農村基層圖書發行網點……但是,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要在鄉村播下智慧的種子,要為農民留下搬不走的圖書館,建設農家書屋的想法漸漸成形。
2005年7月,省新聞出版局研究決定:自籌資金20萬元選擇蘭州、定西、天水的15個行政村開展農家書屋工程試點工作,并將“農家書屋”作為專有名稱在省版權局注冊登記。
2005年12月17日,甘肅省農家書屋工程試點啟動儀式在定西市安定區內官營鎮內官營村舉行。啟動儀式上,省新聞出版局宣告:爭取在10年內建成500家。當時,這一數字聽起來著實“宏偉”。
農家書屋這一新生事物也很快得到了省上和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
省委、省政府把農家書屋工程建設列為2008年為民所辦的“14件實事”之一,2009年和2010年均將其列為“全省年內重點工作”。農家書屋的建設速度也一再突破人們的想象,5年時間就建成了一萬多家;到2012年底,全省17000個行政村將實現村村有書屋。
2007年3月5日,“農家書屋”正式寫進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2007年3月6日,新聞出版總署、財政部等八部委聯合出臺《農家書屋工程實施意見》;2008年1月,甘肅首創的農家書屋工程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實施。
從起初的自籌經費到國家工程,建設農家書屋的資金已有保障,但是,我省在開展這一工程時,仍保持起初最樸素的想法,用有限的錢為農民把好事做實。
今天我們看到的一萬多家農家書屋,或在學校、或在小賣部、或在村委會,甚至就設在某個熱心村民的家里……建設過程中,我省嚴格遵循因地制宜和便民原則,以有效整合利用現有農村文化資源和公共空間為突破口,利用學校圖書室、村文化室、文化示范戶等現有資源,把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目前開展的圖書進村下鄉、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萬村書庫工程”、“農村圖書室援建項目”、“黨員之家”等與農家書屋建設工程相結合,合理配置資源,避免重復投入。
書屋大小不等,桌椅板凳不同,相同的是數千冊排列整齊的圖書,還有那塊灰藍相間的“農家書屋”牌匾。這種因地制宜建書屋的做法,不僅將有限的錢花在了刀刃上,且因方便借閱而最大程度地發揮了書屋的作用。
管時,不走過場
一萬多家農家書屋,星羅棋布,點綴在遼闊的隴原大地上。
為了管好農家書屋,省新聞出版局的領導和干部們跑遍了全省90%以上的縣區。有時一趟調研督查,就要跋山涉水行走三四千公里。
上面的人跑得勤,基層的人熱情高,市、縣、鄉、村四級政府在經濟非常拮據的情況下,積極籌措配套資金,積極協調書屋場地,并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扮靚書屋。
在傳統農業大縣高臺,目前已實現農家書屋村級全覆蓋。為了讓書屋更好地發揮作用,高臺制定的定期流轉原則,計劃以鄉鎮為單位,根據各鄉鎮農業產業布局和農民閱讀需求,按3年流動一次的辦法,使所配圖書發揮最大效益。又在廣泛征求書屋所在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分冬夏兩季確定了開放時間,并統一制作公示牌對外常年公示。
在全省,書屋的開放時間并無定式。春夏秋冬各有所忙,早中晚何時開放都可以,但一定要將管理員姓名、電話、書屋開放時間、監督電話公開張貼,以保證村民需要閱讀時找得到人,進得了屋。
管理的細致入微體現在了方方面面:在鄉土文化氛圍濃郁的鄉村,多配置書畫藝術等方面的資料和書籍;在秦腔、花兒等地方戲劇和民歌盛行的地區,加配戲劇演唱和民歌等相關資料;在蔬菜種植區,加大設置蔬菜種植和加工類的圖書和電子出版物;在養殖業發達的地方,多配牲畜、家禽、漁業養殖方面的圖書和電子出版物……又針對我省多民族聚居的特點,專門設置藏族和回族地區出版物配置目錄,突出了配置內容的針對性與科學性。
一整套成形的規章制度相繼出臺,從實踐中得來的這一系列規章制度確保了農家書屋的正常運轉。
用時,不當擺設
“以前到了夏天,忙完莊稼活,老少爺們三五成群坐在一起抽煙、打撲克,婦女們則聚在一起拉家常、說閑話;到了冬天睡到自然醒,起來靠著土墻曬太陽,生活單調、乏味……”來自甘州區黨寨鎮陳寨村的農民王銀浩這樣描述沒有書屋時期的生活。
汪禎英是安寧區劉家堡吳水莊村的普通婦女,三年前的她是一位自卑、怯懦的家庭婦女,不愿見熟人,走路低著頭,當她無意間走進農家書屋后,讀到了這樣一段話:“如果一個人的壽命是70歲的話,他能在這個星球上看到25567次日出。因此每一個人沒有那么多的時間浪費在煩惱、自我輕視、憂郁沮喪以及絕望之中……”一段話醍醐灌頂,汪禎英決定換種活法,她又去書屋找來更多的書讀,今天的她,漸漸找回自信,她說:“讀書帶給我陽光生活。”
秦安縣王窯鄉雨伯村的王怡將從書屋學到的果樹修剪、化肥施用、病蟲害防治等實用技術用在自家的果園管理上,一年收入5萬元錢。在她的成功示范下,村里人爭相來到書屋……有一年過年的時候,擔任農家書屋管理員的王怡在大門上貼了這樣一副對聯:“多讀書,書中自有致富經;讀好書,書中自有小康路。”橫批是“我愛書屋”。
環縣曲子鎮五里橋村的黃仲立這樣形容沒有書籍相伴的日子:“三個月種田、三個月干閑、三個月過年、三個月耍錢。”在一次讀書演講比賽中,黃仲立則如此形容農家書屋:書香飄進了大山深處,書香撒滿了田間地頭。農家書屋成了農業創收的“充電器”、新農村建設的“金鑰匙”和農民致富的“指南針”。
責任編輯:范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