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甘肅日報|添加時間:2010年11月24日
節令已至深秋,隴原大地色彩斑斕。剛剛收獲的金燦燦的玉米棒子正在晾曬,黃土地上又覆上一層保墑蓄水的白色地膜,準備來年播種。新挖的白白胖胖的馬鈴薯堆在地頭,新播撒的冬小麥已展露嫩綠新芽。
繼去年突破906萬噸之后,又傳來令人振奮的喜訊:據有關部門預計,今年全省推廣全膜雙壟溝播玉米1048萬畝,秋糧總產量達626.2萬噸,首次突破600萬噸;預計全年糧食總產量達956.2萬噸,創歷史新高,糧食總產連續7年超過800萬噸。
旱作農業技術又一次顯示了威力。
強化各項保障措施,傾力打造“隴上糧倉”
糧食是安天下、穩民生的基礎產業。
我省自然條件嚴酷,農業基礎脆弱,抗災能力不強,靠天吃飯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扭轉,糧食生產面臨諸多挑戰。歷屆省委、省政府把糧食生產作為“絕不能絲毫放松的頭等大事”來抓,糧食供需實現了由長期短缺到省內自求平衡、豐年有余。但糧食產銷一直處于低標準的緊平衡狀態。
今年,省政府辦公廳正式出臺《甘肅旱作農業區新增5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規劃》,將通過結構調整、科技增產、新增梯田、政策扶持等措施,實施旱作農業新增250萬噸(50億斤)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到2015年后,全省糧食總產提高到1060萬噸。
奔著“1000萬噸”的宏偉藍圖,我省傾力打造旱作農業區新興“隴上糧倉”。在提升糧食穩產增產的“臺階式”關鍵時期,省委、省政府在今年年初全省農村工作會議上就確定了“力爭糧食總產達到950萬噸”的目標,重點通過全膜雙壟溝播技術來實施。
全省上下一致努力,強化糧食增產措施,把目標任務落實在田間地頭。年初,中東部旱作區大片的土地里,干部、技術人員與群眾翻耕、起壟、頂凌覆膜,抗旱春耕的生產熱潮彌漫山鄉。以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為主的包衣玉米良種、脫毒馬鈴薯種薯、良種良法、測土配肥等旱作農業集成技術,提高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秋糧成熟前期,各地加強田間管理,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強化技術指導服務,大力促進玉米充分灌漿、增加粒重,提高單產潛力,努力做到秋糧一天不到手,管理一天不放松,全力以赴奪取秋糧好收成。
各抗災減災措施得力。今年年初我省及時啟動二級抗旱應急響應,省上共下達農業抗旱救災補助資金3376萬元,全省上下奮起抗旱救災;入夏以來特大暴洪災害給甘南、隴南、天水造成損失,我省緊急部署抗災,減輕了災害損失。
挖掘糧食增產潛力,全膜雙壟技術保豐收
“今年我省秋糧總產首次突破600萬噸大關,創歷史新高。面積、單產、總產呈現‘三增’趨勢,預計面積達到2615.2萬畝,比上年增加172.2萬畝;平均畝產239.4公斤,比上年增加8.2公斤;預計總產626.2萬噸,比上年增加61.3萬噸。”
省農牧廳副廳長楊祁峰在10月21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一宣布,引來一片贊嘆。同時也引來一些農業行外人士的質疑,“糧食產量的數字會不會有水分?”
當記者來到會寧縣中川鄉梁堡村,但見村子家家戶戶屋頂上,院子里,墻頭上到處是迎著秋陽閃爍金光的玉米棒,遠處層層疊疊的梯田里農民們有的正在摘玉米,有的正在收割玉米秸稈,一派熱氣騰騰的景象。農民梁士勤告訴記者:“以前收小麥,1畝最多打300斤。今年種了8畝全膜玉米,畝產最少也有1400斤,你看這玉米稈足有3米高,還有養羊收入。”
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是我省旱作農業革命性的重大科技成果,率先為中國北方旱作區糧食增產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省委、省政府今年把推廣1000萬畝全膜雙壟溝播技術作為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
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種植區域,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廣河縣水泉鄉老莊村農民馬國元種了10畝全膜玉米,畝均產982.96公斤;安定區內官鎮萬涯村農民李寶才,種植全膜玉米4.7畝,平均畝產高達1045.99公斤。永登縣七山鄉,今年遭受嚴重干旱,小麥、胡麻、油菜等作物絕收,而全膜玉米還有畝均200多公斤的收成。
我省糧食高產創建點的糧食產量“獨占鰲頭”。據省上最近測產,全省玉米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平均畝產達到727.3公斤,馬鈴薯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平均畝產鮮薯達到3058公斤,為秋糧豐收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
旱作農業技術的大面積推廣和應用,對我省糧食增產的推動作用越來越重要。
我省是一個干旱少雨的省份,70%的有限降雨分布在秋季,與夏糧生長期錯位,春旱和夏伏旱導致夏糧產量不穩,成為糧食生產發展的瓶頸。我省順應自然規律,壓夏擴秋,使作物的生長期和降水期相吻合,今年全省夏秋比例由2009年41:59調整為38:62,秋糧面積占全年糧食種植面積的62%,有效緩解了干旱對糧食生產的影響。“秋糧是全年糧食生產的大頭,秋糧豐收對全年糧食豐收貢獻非常大。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對甘肅的糧食增產具有歷史性意義。”副省長澤巴足感慨地說。
我省今年推廣全膜雙壟溝播玉米1048萬畝,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快速推廣導致全省玉米播種面積大幅度增長,達到1293.8萬畝,使甘肅成為全國第16個玉米面積過千萬畝的省份。“天只要下一點雨,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就能把雨水滲入到作物根部,蓄水保留起來,這讓我們吃了‘定心丸’,遇到干旱心里不慌了。”通渭縣平襄鎮宋堡村村民王明道告訴記者。
為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今年省上籌措2.4億元專項資金,市縣配套3.1億元,通過示范引導、技術物化補貼、行政推動、目標責任管理,使中東部旱作區糧食取得豐收。
落實強農惠農政策,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
“黨的政策確實好,我們農民種莊稼國家還補錢哩。種糧有糧食直補,種小麥、馬鈴薯有良種補貼,購買播種機有農機具購置補貼,種玉米還有省、州、縣補助的地膜和覆膜機。”永靖縣王臺鎮永樂村村民何廷龍,提及黨的惠農政策笑得合不攏嘴。“政策好、人努力、天幫忙”,是經常用來總結我省糧食豐收的一句老話。“糧食生產一般遵循‘兩年增、一年減、兩年平’的自然規律,而我省連續7年糧食增產,更多依靠的是中央持續釋放的強農惠農政策。”省農牧廳廳長武文斌告訴記者。
今年,中央1號文件和省委1號文件精神,構建起完善的農業補貼政策體系,大幅度增加了對我省糧食生產的投入。我省進一步完善農業補貼政策,使各項強農惠農政策能夠順利而及時地落實到農戶,有力保障了糧食生產的各項投入。
我省今年享受國家種糧補貼縣區84個,種糧農戶496.39萬戶,享受補貼農民2081.76萬人,糧食直補資金2.55億元,農資綜合補貼資金14.83億元。中央財政安排下達我省農作物良種補貼總面積2926.35萬畝,補貼總資金2.99億元,新增青稞良種補貼,小麥、玉米、水稻和棉花繼續實行全覆蓋補貼。
“強農惠農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大,促進了先進農業科技、裝備推廣應用,特別是大面積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增加秋糧產量,對全年糧食增產起到了重要的支撐和保障作用。”武文斌說。
春種秋收,全省干部群眾萬眾一心,精心耕耘,共渡難關,終于迎來了沉甸甸的金秋季節,獲得了倉廩充盈的踏實。
責任編輯:王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