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甘肅經濟日報 |添加時間:2010年11月05日
秋收時節,金川區寧遠堡鎮下四分村農民王寶真忙得不亦樂乎,收食葵、掰玉米、打籽瓜……利用現代化機械,100多畝經濟作物半月時間就收獲完畢,粗略一算,少說也有20萬元的毛收入,去除各種成本,凈落十來萬不成問題。看到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足,王寶真的心里樂開了花。
隨著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有力推進,金川區農民增收致富的路子也越來越寬,越來越多的農民像王寶真一樣通過勤勞致富鼓起了腰包,過上了和城里人一樣高質量的小康生活。
金川區總耕地面積16.8萬畝,農民人均占有3.6畝,具有農村緊鄰城市和農村區域較小、人口較少及耕地分布欠均衡等典型特征。為了讓有限的耕地發揮出最大的效益,金川區依托區位優勢,著眼于充裕市民的“菜籃子”、“肉盤子”和“奶瓶子”。以啤酒大麥生產基地、畜禽養殖基地、果蔬生產基地和現代農業示范園、節水農業示范園“三基兩園”建設為重點,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摸索出了一條富有金川特色的城郊型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廣袤的田野成了農民財源滾滾的“綠色銀行”。
走進秋日的雙灣鎮古城村,剛剛收獲的葵花頭和玉米棒子在農戶門前院落堆積如山,該村14000畝耕地中食葵和制種玉米種植今年各占了5000畝,許多農戶家的葵花子還沒有來得及晾曬,就被各路客商搶購一空,畝均純收入在1000元以上。全村602戶村民,今年有近300戶的純收入將超過5萬元。而遍布全鎮各村的2.5萬畝食葵,今年就能為當地農民帶來4000余萬元的純收入。
在雙灣鎮許家溝村,200多座現代日光溫室內四季如春,既有西紅柿、黃瓜等傳統作物,也有油桃、葡萄等特種果蔬。村民陳蘭業的兩座葡萄大棚自2005年掛果以來,每年能為他家帶來3萬元以上的純收入。春季葡萄反季節上市時,每斤能賣到10元以上,不用送到市場就有人上門訂購。
按照因地制宜的農業區域化發展思路,各具特色的農業發展模式已在金川區農村遍地開花,啤酒大麥、食葵、紅辣椒、制種玉米、鮮食葡萄、瓜類、蔬菜等高附加值特色農產品種植漸具規模,如今,全區特色產業種植面積已由2003年的3萬畝增至13.56萬畝,占到總播種面積的65.3%,初步形成了區有支柱、鎮有主業、村有特色、戶有強項的農業發展格局。
隨著現代農業的迅速發展,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經營在金川區農村悄然推進。在雙灣鎮營盤村,雙豐辣業公司經理劉懷彥以每畝900元的價格承包了500畝土地連片經營,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集中發展美國紅辣椒規模化種植,公司還返聘20多名失地農民到基地工作,實現了農戶與公司雙贏發展。在營盤、馬家崖等村的示范帶動下,通過產業組團、聯戶承包、土地租賃等方式,金川區積極推動土地向種植大戶集中、向農產品加工企業集中、向專業合作組織集中,逐步打開了土地集約化經營新局面。截至目前,全區完成土地流轉面積累計達到3.8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19.6%。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隨著特色產業的迅速發展,一座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相繼落戶金川區,一批“農”字號龍頭企業迅速做大做強。目前,全區共扶持發展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10家,帶動農戶近8000多戶;扶持建成各類農產品營銷專業合作社15個,發展營銷大戶130戶以上,農產品營銷專業人員達到1100多人。通過他們的“牽線搭橋”,一種“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在金川區逐步形成,既有效解決了農產品“賣難”問題,也使金川區的紅辣椒、綠蘿卜、糯玉米和食葵等優質農產品走向市場,暢銷省內外,成為了全省叫得響的特色品牌。
責任編輯:王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