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甘肅經濟日報|添加時間:2010年10月19日
“道路寬了、水電通了、房子蓋了、看病方便了,家里的小孩如今都上學了!”說起這十年的變化,武山縣山丹鄉車川村村民車軍保如數家珍。
西部大開發十年來,武山縣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主要特色產品產量大幅增長,農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如今,武山的鄉村面貌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新農村建設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群眾切身感受到,這10年是農村發展最快、農民得實惠最多的10年。
灘歌鎮黑池殿村是武山省級新農村示范點,在新村建設中,建起大棚蔬菜500多畝,硬化巷道3320米,栽植行道樹1110株,安裝路燈50盞,修建了幼兒園、文化舞臺、休閑廣場,新修住宅102戶,創辦養殖小區2個;山丹鄉車川村集中連片規劃修建了新村,目前已投入資金200多萬元,修建了20戶磚混二層小別墅、村級文化廣場和村陣地;陳門村整合資金5726萬多元,集中征地86畝,新修住宅355套,目前已全部入住……撥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全縣15個市級示范村全部達到“八通六有”,35個推進村實現了“六通四有”,95%的村莊完成了新村建設規劃,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
武山縣委、縣政府把改善硬環境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基礎來抓。農村公路不僅具有“即時效應”,更具有不容忽視的“乘數效應”,農村公路通到哪里,哪里的農村經濟就活力四射,農民的精神面貌就煥然一新。昔日的武山鄉村村內道路坑洼不平、車輛出行不方便,影響了村容村貌,阻礙了建設新農村的步伐。為此,該縣多方籌集資金3500多萬元,硬化了235個村700多公里的村莊道路,至此,68%的行政村實現了村內道路水泥化,83%的農村人口走上了水泥路,直接受益人口達35萬人。針對群眾行路難的問題,縣上全面啟動“雙通”工程多方籌資500萬元,建成通自然村道路105條313公里,通田間道路174條355公里,直接受益6.5萬人,極大地方便了山區群眾的生產生活,促進了產業發展。同時,自來水改造工程不僅讓家家戶戶吃上了安全放心的自來水,也為村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
走進黑池殿村,撲入眼簾的是水泥路、自來水、公園、文化書屋……特別是文化廣場黃米色的圍墻上繪著一幅幅計劃生育、破除迷信、八榮八恥等內容漫畫,格外醒目。村書記張兆平告訴記者:“這就是‘文化墻’,是村里重要的文化宣傳陣地。”他還介紹說,這幾年村里加快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去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2248元。農民腰包鼓了,對文化的需求也提高了。村里投入百萬資金修水泥路、砌邊溝、安路燈、搞綠化美化,使全村面貌煥然一新。
在開發區的陳門村,記者見到幾位婦女正在清掃街道上的垃圾。村支書魏軍喜介紹說:“水泥路、綠化、路燈等硬件設施上去了,日常的管理也得跟上去啊!我們設置了5名婦女保潔員,負責道路的保潔、花草樹木的管護等,村民們還稱這條路為‘婦女一條街’呢!”在武山縣,像這樣的村屯衛生保潔隊伍有344支,10730人。同時,還配備清潔大小車130多輛。同時,村里的部分道路還建立了垃圾池,并聘請專人定時清掃。至此,往日鄉村垃圾遍地的落后景象成為了遠去的回憶。
在外創業剛回到家的小老板程亮看到縣城驚人的變化不禁由衷贊嘆道:“幾年沒回家,沒想到以前破敗雜亂的家鄉現在建設得如此美麗,咱們縣城的發展如此迅速,真讓人難以置信!”如今的武山縣城,大道寬闊筆直,高樓嶄新靚麗,小區優雅宜人,渭河風情線上臺階整齊,花木掩映。一座嶄新的大縣城在渭水之濱拔地而起,一個個日新月異、蒸蒸日上的新農村呈現在人們眼前。
責任編輯:范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