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决赛在线观看/nba太阳vs快船/排球比赛口号/竞彩足球的注意事项 - 费沃斯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管理專區
供求檢索:     產品追溯:  
首頁合作社供求信息合作社軟件資料下載問與答關于我們
新聞動態頭條新聞合作社網站新聞聚合 公告欄
>?服務項目
>?甘肅特產
>?合作社使用效果集錦
聯系我們北京:010-82609686
甘肅:0931-2113269
QQ312443213(總監:杜先生)
頭條新聞首頁 >> 新聞動態 >> 頭條新聞 >> 頭條新聞

甘肅省重大農業技術推動農業轉變紀實

2010-09-16 17:26:46閱讀次數:2253打印返回
甘肅省重大農業技術推動農業轉變紀實

 

來源:每日甘肅網-甘肅日報|添加時間:2010年09月16日 |作者:王朝霞

加快方式轉變 促進經濟發展 

  田野因科技而精彩

  ——我省重大農業技術推動農業轉變紀實

  開欄的話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僅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舉措,也是我省今后經濟結構調整的核心。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關系到未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更關系著社會民生,特別是在我們總結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經驗與教訓時,更加確信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已刻不容緩。

   如何改變傳統的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如何實現經濟領域全方位、深層次的調整,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向生態經濟邁進……等等一系列問題擺在我們面前。本報從今天起推出《加快方式轉變促進經濟發展》專欄,充分展示我省各地各行業加快經濟方式轉變的新思路、新舉措,及時反映隴原人民在加快經濟方式轉變中的新做法、新典型,敬請關注。 

  金秋隴原,田野彌漫著濃郁的豐收氣息。旱塬山鄉,因一項技術的神奇力量,正變成黍穗飄香的“糧倉”。

   千里河西,祁連冰雪融水滋養著綠洲走廊。因為一項技術的推廣,這片以大水漫灌著稱的土地,正在改變著傳統的耕作方式。農民變“澆地”為“澆作物”,茫茫沃野已展露可持續發展的曙光。 

  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為旱作區農業拓開新路 

  甘肅,十年九旱。連年干旱,糧食卻獲得豐收,尤其罕見冬春夏連旱的2009年,糧食總產達906萬噸,創歷史最高水平。往昔干旱只能帶來貧瘠甚至絕望,如今旱地披翠掛綠,千萬畝旱地變成糧食高產田。

  神奇的力量源于一項被譽為旱作農業革命性的技術——全膜雙壟溝播技術。這個叫起來有些拗口的名詞,我省中東部旱作區廣大農民群眾卻耳熟能詳。

   備受廣大農民歡迎的全膜雙壟溝播技術,被譽為“旱作農業的一場革命”。它改寫了旱作農業產量低而不穩的歷史,在國內率先闖出一條變被動抗旱為主動抗旱的旱作農業新路子。

   今年,全膜雙壟溝播玉米推廣面積達1048萬畝,覆蓋了全省年降雨量在250毫米至500毫米的整個旱作農業區。山川梁峁、梯田坡洼,全膜玉米鋪向天際,豐收在望,預計增產糧食100萬噸。

   我省中東部旱作區涉及1800多萬人口、3300多萬畝耕地,占全省70%左右,是甘肅貧困區最集中的區域,常年干旱多災,靠天吃飯。

   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是我省農技人員為了應對干旱而發明的一項新技術。它使玉米、馬鈴薯平均增產30%以上,2007年,這項技術推廣49.9萬畝,增產糧食1億斤;2008年289.5萬畝,增產糧食8.7億斤;2009年推廣758.3萬畝,增產糧食12億斤。

   2009年8月,農業部在我省專門召開北方旱作農業現場會,召集15個省區市學習經驗。專家建言,在西北地區有3000萬畝旱地適宜推廣這項技術,來打造北方旱作區新興糧食產區。今年6月,作為我國最大旱作農業區的甘陜寧晉四省區,簽訂《甘陜寧晉四省區旱作農業協作方案》,四省區攜手發展旱作農業,重點推廣以甘肅創造的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為主的旱作農業技術,建設中國旱作農業技術高地。

   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帶來我省種植結構的重大變化。今年,我省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夏秋糧結構調整為40∶60,這項技術順應自然規律、科學規律、市場規律,壓夏擴秋,糧食作物結構進一步優化。

   同時,這項技術促進了草食畜牧業發展,大量玉米秸稈為發展畜牧業提供了豐富充足的原料,形成“玉米種植——養牛養羊——沼氣——果蔬”循環農業發展模式,改變過去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傳統旱作農業為恢復優化生態環境的生態農業路子。

   以全膜雙壟溝播為主的一批旱作農業新技術,在旱作區“遍地開花”。旱地全膜覆土穴播免耕多茬種植技術,使冬小麥平均增產30%以上,為解決口糧安全開辟了新的途徑;馬鈴薯脫毒種繁技術,已推廣400萬畝,明年1000萬畝馬鈴薯脫毒種薯全覆蓋后,年增產糧食可達60萬噸。

   科技創新和應用能力,是決定農業發展進程和農產品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以全膜雙壟溝播為主的一批旱作農業新技術,提升我省旱作農業水平居全國旱作農業區前列。

    高效農田節水技術開拓灌區“精種”農業新路

   在河東旱作區運用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巧做“雨文章”之際,作為甘肅農業“精華地帶”的河西及沿黃灌區,高效農田節水技術“嶄露頭角”。

   在甘州區長安鄉前進村,農民曹建榮的5畝葡萄園葉綠果茂,但見田間軟管噴頭密布,高壟低溝起伏,汩汩清流直接滲入作物根部。他說:“1畝葡萄每年僅用水200多立方米,而以前種蔬菜每畝地年用水300立方米。前些年種小麥玉米帶田,每畝地年用水量600多立方米。”

   從畝用水600多立方米減至300、200立方米,不僅僅是一個量的變化。重要的是,農民種植的作物經濟效益越來越好,1畝小麥玉米帶田收入僅800多元,種蔬菜畝收入4000多元,種葡萄畝收入上萬元!包括前進村在內的盈科灌區400多畝都種植高效節水作物。

  “農田節水不僅僅要節水,更重要的要體現高效益,農民才心甘情愿去節水。種植高效益經濟作物,大都是節水作物;而低效益作物,大都是大水漫灌的耗水作物。”省農牧廳廳長武文斌說。

   過去,河西及沿黃灌區以大水漫灌為主,農業灌溉用水量占各類用水總量的79%,農業是用水“大戶”,也是耗水“大戶”。河西玉米、小麥兩大類糧食作物畝均用水量分別為640、560立方米,高于全國492立方米的平均水平。

  “河西地區如果不節水,尤其在‘耗水大戶’農田上不節水,河西將變成荒漠戈壁!”有識之士疾呼。

   省委、省政府決定實施“千萬畝十億方節水工程”的戰略部署,即到2012年累計推廣1000萬畝節水技術,實現節水10億方,為生態用水和工業用水騰出新的用水空間。今年,我省在河西及沿黃灌區示范推廣高效農田技術226萬畝,由省農業節水與土壤肥料管理總站重點推廣膜下滴灌、壟膜溝灌、壟作溝灌三大技術,預計節水2億立方米。

   農田節水技術探索出節水與高效作物相結合的種植模式,走出可持續發展高效農田節水之路。民勤縣在石羊河流域發展節水滴灌日光溫室7.9萬畝,年產值9億元,平均單方水效益分別是小麥、玉米、露地蔬菜的37、36和10倍。

   農田節水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帶來種植模式新變化,推動傳統農業向“精種”農業發展。

   通過以“水”調整產業結構,河西、沿黃灌區農業由粗放經營邁向“精耕細作”,品種定位由粗放傳統作物轉向優勢作物,優勢農產品向優勢區域集中。敦煌的鮮食葡萄、瓜州的西甜瓜、涼州的釀酒葡萄、高臺的番茄,形成規模化基地。

   農田節水改革了農業耕作方式的轉變。運用小型中耕機一次性開溝起壟、培土、中耕、除草,減輕了農民勞動強度,畝均機耕及人工費10元,比傳統耕作節約生產成本190元;同時推廣秸稈還田、少耕免耕、高茬收割等配套節水技術,改變了傳統鏵犁深翻“越耕地越貧”的弊端。

   同時,農田節水創新出葡萄套棉、葡萄套菜、大棗套棉等高效立體套種模式,對不同作物實施推廣有機無土栽培、水肥一體化、穴盤育苗等新技術,提高了農產品質量。

    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動特色產業做大做強

   我省馬鈴薯、中藥材、苜蓿草、玉米制種、啤酒大麥5個產業位居全國第一,食用百合、肉羔羊、釀酒葡萄等10個產業位居全國前五位。具有鮮明的特色優勢。如何提升特色產業轉化升級?省農牧廳廳長武文斌說:“發展特色農業的潛力在園藝。用百姓的話說,1畝園等于10畝田,提高了園藝技術,就提高了特色農產品的附加值。”

   農業最終要靠科技解決問題,依靠科技進步,才能推動特色產業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發展。

   作為我省農民增收最大亮點的蔬菜產業,由于建立起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蔬菜種植已不再是川臺農耕區獨有的“專利”,已從川區向山區、從低海拔地區向高海拔地區、從耕作區向荒漠戈壁區“進軍”,規模擴大,品質提高,打響了“高原夏菜”品牌。

   在蘋果種植方面,采用果實套袋、果形應用劑、高光效樹形改良等實用技術,果品質量達到國內一流。紅富士蘋果質量超過原產地日本,元帥系列蘋果可與美國蛇果相媲美,靜寧、莊浪、秦安等縣紅富士蘋果2009年每公斤高達5至7元,售價居國內領先。

   今年,我省創建12個國家級蔬菜標準園、12個國家級蘋果標準園,全面推行無公害綠色蔬菜、水果各項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達到100%的標準化生產、100%測土配方施肥、100%統一防病蟲害、100%商品化處理及100%品牌銷售。“從技術層面上,推動標準化生產,是特色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省經濟作物推廣總站站長趙貴賓說。

   在葡萄種植方面,標準化生產十分嚴苛。記者在臨澤縣銀先綠色農業示范園區看到,一串串綠葡萄均勻地掛在枝頭,每串葡萄大小基本一致。園區生產廠長宋國玉說:“我們按照標準生產葡萄,為了保證光照好,葡萄不能太密集,剪掉多余的葡萄;每串葡萄在60至80粒左右,長到100至200粒,葡萄就不香甜了;施農家肥、不施農藥,葡萄易貯放,否則容易發霉變質;還要保證葡萄果面干凈、光澤鮮艷……”

   在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方面,我省已由單一的某一項技術,延伸到集成綜合技術體系。如種植蔬菜、水果、中藥材、馬鈴薯、制種玉米,綜合了良法良種、間作套種、節水灌溉、農業機械、農機農藝、無土栽培、配方施肥、免耕法等集成技術,提高了產量、質量和效益。

  (相關鏈接)

  ▲1986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科技興農”戰略方針,農業科技突飛猛進,農業科技貢獻率由1980年的不足20%提高到目前的48%。

   ▲地膜覆蓋技術從上世紀80年代的平作半膜,擴展到目前的全膜壟作、秋覆春種、日光溫室等多種形式。

   ▲覆蓋作物由瓜菜、小麥、馬鈴薯等低稈作物擴展到玉米、高粱等多種作物,僅糧食一項年增加產量10億公斤以上。

   ▲高效農田節水技術集成覆膜、良種、配方施肥、免耕等配套技術,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率。

   ▲我省在小麥、馬鈴薯、啤酒大麥等研究領域取得一批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優質高效品種使全省農作物實現了5至7次更新換代。1978年至今共取得農業科技成果3679項,其中獲國家獎勵35項,省級獎勵1386項。

責任編輯:王美榮

最新評論
發表評論
  • 登錄名:    密碼:    驗證碼: *    

友情鏈接
? 管理中心? 甘肅靖遠農經信息網? 渭源農經信息網? 定西市農經信息網
? 白銀市農經信息網? 七里河農經信息網? 榆中農經信息網? 安定區農經信息網
? 甘州農經信息網? 敦煌市農經信息網? 天水麥積區農經信息網? 武山縣農經信息網
? 平涼涇川農經信息網? 慶陽慶城農經信息網? 酒泉市農經信息網 
天津市河北區千鄉云創軟件開發工作室

版權所有:天津市河北區千鄉云創軟件開發工作室
津ICP備17003424號-1 津公網安備 12010502100438號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