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甘肅經濟日報 |添加時間:2010年09月02日 |作者:張文智 呂霞 通訊員:田力
四屆政府l2年不變的接力
8月的華池處處綠意盎然。昔日的黃土坡,早已綠樹成蔭,而一道道封山禁牧的鐵絲圍欄,在青山綠水的映襯下,成了最亮麗的風景線。
華池縣林業局林局長告訴記者,從l999年開始,華池縣委、縣政府因地制宜,大力推行退耕還林、封山禁牧,防治水土流失,鞏固生態建設成果。十年時間里,四屆政府齊心合力,使全縣l5個鄉鎮lll個行政村先后實現了退耕還林、封山禁牧的目標,從根本上遏制了人為對生態環境的直接破壞。
記者了解到,截至2009年底,全縣完成林業生態建設57.38萬畝,其中造林53.3萬畝,封山育林3.88萬畝,被評為2009年度全省綠化模范縣。
為確保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有計劃、有步驟地穩步推進,華池縣從2000年5月份開始,就組織了50多名林業技術人員,深入各個鄉村對全縣現有耕地進行了一次全面的實地調查,編制完成了規劃,計劃用十年時間完成退耕還林工程,造林ll4.5萬畝,并提出了分年度實施的計劃。
十年來,在退耕還林工作上,華池縣林業局采取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組織、統一施工的辦法,突出重點,輻射帶動。到2009年,先后建成了悅樂林溝口至橋河打扮梁、悅樂寇溝門至喬川鐵角城兩條川的退耕還林示范帶等千畝以上退耕還林規模示范點,涉及十多個鄉,面積達2l萬多畝。
王咀子鄉劉家廟村以前水土流失十分嚴重。“種了一坡,收了一車”是當地農民對村里2300畝支離破碎的“三跑田”的形象比喻。2002年春季,王咀子鄉動員全鄉4個村的2600名勞力,采取集中會戰的辦法累計營造水土保持林2000多畝。如今,這片流域林草植被覆蓋率達到90%以上,山間開始林草茂密,鳥飛獸走,溝溝岔岔顯現出無限生機。
十年間,華池縣委、縣政府在全面保證退耕還林生態效益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發揮造林樹種的經濟效益,發展山杏等生態經濟兼用林ll萬畝,在東南部鄉鎮建起了一些蘋果、李子、棗等鮮果生產基地。2006年以來,華池縣又把沙棘產業作為林業產業的主導產業來抓,3年完成沙棘基地建設8萬畝,使全縣沙棘林面積達到43萬畝,不僅促進了當地林業產業的發展,而且增加了農民的收入,真正實現了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森林的永續利用。
從生態大縣到養殖大縣
2002年ll月,華池縣全面實行了封山禁牧,致使羊只存欄大幅度下降,林牧矛盾日益突出。
如何發展?華池縣廣泛集納民意,全面審視縣情,在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嚴密分析論證的基礎上,科學地制訂了規劃,把草畜產業提升為全縣“十一五”期間主攻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
2006年、2007年,縣委、縣政府先后提出“建設隴上畜產強縣”的戰略。經過幾年的實踐,探索出了符合全縣實際的“秸稈養牛、舍飼養羊、規模養豬、生態養雞、庭院養兔”的草畜產業開發模式,把全縣15個鄉鎮分為西南部肉牛、西北部絨山羊、北部瘦肉型豬、南部獺兔和東部生態雞五個養殖區域,重點開發牛、羊、兔產業,積極開發豬、雞、魚產業,突出特色,優化結構,打造品牌,提升效益。
截止2009年底,全縣人工牧草留床面積50萬畝,共發展各類舍飼養殖戶1.6萬戶,規模養殖企業86戶,養殖專業村30個。畜牧業總產值1.1億元,畜牧業人均收人1100元,占當年農民人均純收人的38%。
元城鎮高溝門村以前每到青黃不接的季節都要向別的村借糧以渡過難關,因“窮”而聞名鄉里。自從該村走種草養畜,舍飼養殖絨山羊的發展路子以來,勤勞的高溝門村農民依托元城絨山羊繁育基地,堅持龍頭帶農戶,產業求規模,使村民走出了貧困的陰影。
今年,華池又投資400萬元,新建了畜產技術服務中心,中心服務內容包括優良羊種繁育、養殖技術推廣、院地合作課題研究、品牌創新、科技培訓,為全縣發展絨山羊舍飼養殖起到了較好的示范帶動作用。同時,各鄉鎮把種草與規模養殖場(小區)、養殖專業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全面完成全縣種草工作任務。截至目前,華池縣完成苜蓿種植18.3萬畝,占任務的101.7%。建成市級千畝草點3個,沿鄉村道路兩側建千畝草帶33條。特別是3個市級示范點種植規模大,質量高,發揮了很好的示范效應。
沼氣池燃起“循環經濟”
在華池縣喬河鄉打扮村,村民劉天鵬告訴記者,目前他們村幾乎所有村民家中都有沼氣池,做飯等非常方便而且干凈。
記者了解到,2009年,華池縣畜產總收人達1.1億元,畜飼養量達到7.32萬頭,羊養殖量36.3萬只,豬養殖量7.2萬頭,這為華池大力發展農村沼氣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事實上,早在20世紀70年代,華池的農村能源沼氣建設就已經起步,但由于技術不成熟,池型有缺陷,管理不到位,后續服務跟不上等原因,導致工程下馬。2002年,沒有氣餒的華池縣委、縣政府又自籌資金,到外地觀摩學習,按照先試驗、后示范、再推廣的原則,逐步發展農村沼氣。
3年后,華池縣就提出了小沼氣大產業的思路,并把大力發展沼氣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決“三農”問題、發展循環經濟的支撐點。近幾年,這—經濟、方便、衛生的能源經過政府引導、典型示范、資金扶持,逐步完善了產業鏈條,最終形成了以養殖為重點、以沼氣為紐帶、以種植為龍頭的“養殖-沼氣-種植”“三位—體”的良性循環體系。
2008年,華池縣委、縣政府又把沼氣池建設確立為發展循環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1號工程”。為讓這項“民心工程”經得起檢驗,從工程開始實施到投人使用,其規劃設計、建設標準、技術培訓、施工隊伍、物資供應和考核驗收,全部實現規范化建設,并做到目標責任及督促檢查和管理制度落實到位。
截止2009年底,全縣15個鄉鎮共建成戶用沼氣13664戶,占全縣總農戶的55.4%。全縣沼氣池使用率達到80%以上,農村能源沼氣建設步人了健康、穩步發展的軌道。今年,華池縣委、縣政府按照全縣“三年實現農村沼氣全覆蓋”的總體目標,計劃年新建沼氣池8000戶。截至目前,全縣15個鄉鎮共完成挖坑3082口,已建成2908口,完成“三改”958戶。
責任編輯:張積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