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慶陽市農牧局|添加時間:2010年08月26日
慶陽市位于甘肅省東部,盛產冬小麥、玉米、馬鈴薯、小雜糧等糧食作物,是全省糧食主產區之一。
建國以來,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生產水平不斷提升,自1953年國家開始征購糧食到1979年的27年,慶陽將糧食總產的45.8%交給國家,為全省的糧食購銷平衡和社會穩定作出了巨大貢獻,素有“隴東糧倉”之稱。進入八十年代,由于人增地減等多方面原因,全市糧食生產總體上出現了徘徊的局面,并由糧食調出地區變為調入地區。近年來,慶陽市委、市政府按照“穩定面積打基礎,優化布局增效益,提高單產保總量,主攻品質上水平,產銷聯動促流通,政策扶持謀發展”的總體思路,堅持以小麥??诩Z、用玉米保安全,大力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旱作農業集成技術,優化糧食種植結構和布局,積極推進糧食產業化經營,促進糧食生產高效、健康、可持續發展,重新打造“隴東糧倉”。
目前,全市每年糧食生產面積穩定在600萬畝(包括復種)左右,其中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種植面積達到200萬畝,糧食總產達到110萬噸,尤其是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種植技術的普及推廣,實現了糧食產量穩定增加,種糧效益明顯提升,商品轉化率不斷提高,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糧食供應自給有余。
今后,慶陽市將堅持突出重點求突破,依靠科技上水平,穩定播種面積,優化品種結構,提高單產水平,不斷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一是加強耕地保護力度,穩定糧田面積。進一步加大平田整地力度,加快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步伐,確保全市每年新修梯田10萬畝。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加強對非建設性占用耕地的管理,切實遏制耕地過快減少的勢頭。不斷優化耕地利用結構,合理調整土地利用布局,加大土地整理復墾,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全市每年整理復墾耕地2萬畝。通過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措施,確保全市耕地面積不低于660萬畝;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編制和完善縣級農田水利建設規劃,積極爭取省上和國家新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民辦公助小型水利建設專項資金和農業綜合開發配套資金,在水源豐富和土地條件較好的地區擴大灌溉面積,全市每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2萬畝;繼續實施北部山區集雨節灌工程,做好雨水的收集,有計劃地利用好水窖存水,積極發展節水灌溉和旱作節水農業,全市每年新修水窖3.5萬眼,集雨場350萬平方米,發展灌溉面積2萬。改進耕作方式,發展機械深松耕、少免耕等保護性耕作;積極爭取國家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大力開展配方施肥行動計劃,節約施肥成本,提高肥料利用率;大力倡導增施有機肥、擴大綠肥生產和秸稈還田面積,培肥地力,提高耕地產出能力;大力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和中低產田改造,建設高產穩產、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的規范化農田,到2015年中低產田所占比重降至60%左右;三是堅持科技創新,提高糧食單產水平。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為目標,加強農作物新品種引育篩選,搞好新品種試驗、示范;加快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提高種子生產的質量和數量;按照良種良法配套要求,突出小麥、玉米、馬鈴薯三大主要糧食作物,對先進實用增產增效技術進行組裝配套,建立適宜不同地區、不同作物的高產栽培技術體系。重點推廣良種繁育、全膜覆蓋、高產模式栽培、旱作節水、優良品種、病蟲害綜合防治、機械化耕作、科學施肥等集成技術,切實提高技術的普及率和到位率。特別要把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和馬鈴薯脫毒種薯技術作為提高糧食產量、保障糧食安全的核心技術進行全面普及推廣。到2015年,全市糧食單產水平達到240公斤左右;四是強化非糧食物資源利用,節約糧食消費。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提高全民糧食安全意識,形成全社會愛惜糧食、反對浪費的良好風尚。改進糧食收購、儲運方式,加快推廣農戶科學儲糧技術,減少糧食產后損耗。積極倡導科學用糧,控制糧油不合理的加工轉化,提高糧食綜合利用效率和飼料轉化水平。加強北部山區天然草原保護和改良,充分利用農區坡地、山臺地擴大紫花苜蓿種植面積。加快農區和半農區節糧型畜牧業發展,轉變畜禽飼養方式,積極推行玉米秸稈青貯氨化養畜,促進畜牧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在優先保證口糧作物生產的基礎上,努力擴大麥后移栽荏、油菜籽、大豆等主要油料作物生產,穩定食用植物油的自給率,不斷改善飲食結構,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重點建設寧縣、正寧、合水、西峰及鎮原、慶城南部“雙低”(低芥酸、低硫苷)冬油菜和麥后移栽荏生產基地。全市每年麥后移栽荏30萬畝,播種冬油菜60萬畝,油料生產面積穩定在100萬畝以上。加強水產資源和水域生態環境保護,促進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王美榮